慢与快都要有深层的道理|乐评
2024-04-07 18:4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3月23日,指挥家张艺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携手钢琴家阿凡纳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登台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音乐会曲目是简单明了的德奥古典与浪漫派经典配置,上半场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下半场舒曼《第三交响曲“莱茵”》,不新奇也不意外,却充满困难。

在交响乐的经典曲目中,舒曼的交响曲是非常考验指挥的整体修养与控制力的作品。作曲家如此倾慕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宏大性与凝聚统一的特质是他所追求的。但舒曼天然的浪漫气质,又使作品具备了一些独特的挑战性。贝多芬的协奏曲不用多说,独奏家的选择很关键。阿凡纳西耶夫是焦点人物,亦是毫无疑问的争议所在。

恐怕在当代,很少有哪位大师级钢琴家会激起阿凡这样的争议。他的慢速,拥护者感到意味深长,反对者感觉无法理解。这次来弹协奏曲,可谓难得的聆听体验,因为这十多年中,阿凡已经极少演出协奏曲了。客观地说,如今阿凡的状态并不总是很稳定,同几年前的演奏相比,明显能听出岁月的痕迹。23日晚,钢琴家却无疑是达到了其状态的巅峰。整体的速度沉稳,称得上慢条斯理,但并无刻意地拉抻,也没有细节不灵的掣肘。钢琴家的音响,几乎比先前还越发迷人。阿凡原本以演奏时音量宏大而著称,当晚那种纯净与深透的声音,依旧充满音乐厅的空间,稳稳地平衡于乐队之间。与此同时,触键的效果没有任何强迫性。

钢琴家一直强调,在演奏中实现稳定的速度控制是很关键的。“贝三”宏篇的第一乐章,阿凡可说是将这样的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他对于线条的塑造开阔大气,将音乐发展的脉络表现得很清楚。纵向的声部结构也有很好的呈现。主题与副题的音乐形象各自鲜活,却又有稳定的脉动贯穿始终,完全避开通过速度对比强化差异的操作。

速度的稳定,并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将细微的变化融入音乐内容的表现。不断通过明面上的“调速”进行突出,有时对作品的整体感是弊大于利的。阿凡的演奏看似稳健始终,其实是在乐句的细微变化之间展现种种精妙控制的手笔。当晚最突出的体现,当属慢乐章的演奏。

钢琴进入的时候,速度之慢同样不过分,既弹出了沉思性,又让音乐保持内在的推动。之后,大师对于整个乐章中歌唱句的表现,基本都是高光所在。他不仅在沉稳的气质中,依旧将乐句的歌唱美感弹得鲜活动人,更能通过把握音乐的呼吸与微妙分句,在充分展现歌唱效果的同时,弹出语言般鲜活的表达性。中段有着无比轻柔的音响控制,妙用踏板晕染而不失音符的清晰。钢琴家对他弹出的音质、时值,以及音符之间的某种空间感,都有深入的把握。诚然在全曲的演奏中,我们也能看到钢琴家未尽全功的时刻,但相对于这样深层的把握能力,它们是微不足道的。

舒曼《第三交响曲》的演出也令人难忘。倘若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曲演出的优点,那就是:精干。

同协奏曲舒展的呈现形成鲜明对比的,张艺采用相当紧凑的速度表现“莱茵交响曲”。古典交响曲所指明的紧凑凝聚,很多是源于对简洁的主题作丰富的发展,而“莱茵”第一乐章的主题已经很长,并不适合作过多发展。张艺的处理,与其说“速度偏快”,不如说是将音乐发展的脉络收紧,挤掉一切水分。

上下半场的演奏呈现出意味深长的呼应,都体现出一个核心——只有将作品内在的逻辑吃透,速度的选择才有意义。慢不至于涣散,快也不会生硬。张艺通篇流畅地推进,内核则是塑造一种精干的特质,由此使音乐结构更为凝聚,丰富的情感变化各得其所,演奏也就有了说服力。

面对第四乐章“庄严的”(Feierlich)标记,张艺确实在弦乐组的音响中提炼出让人难忘的庄严气质。终曲部分,乐队复调的清晰呈现,表明演奏家确实为这个乐章作了充分准备,采取相对于前几个乐章更为轻盈、色彩更加丰富的音响,不仅听感十分美妙,也让我们记起舒曼创作这个乐章的灵感,很可能是来自科隆大教堂的彩绘玻璃。

张可驹/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