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蓝演绎西贝柳斯”是上海交响乐团2023-2024音乐季的热门演出之一,音乐会票早早售罄表明这场音乐会的超高人气。五一劳动节之夜,上海交响乐团在指挥家水蓝引领下呈现的音乐表演,可以看作是向现场热情听众献上的一份节日厚礼。音乐会上的两首曲目都是典型的“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无标题音乐性质的协奏曲和交响曲能让满坑满谷的听众陶醉其中,足见上海乐迷对“绝对音乐”之美的懂行和对高水平音乐表演的由衷喜爱。
西贝柳斯是晚期浪漫派中独具特色的作曲家,这种特色来自他身处北欧“千湖之国”芬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也与他个人的音乐气质和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西贝柳斯本质上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在交响音乐领域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西贝柳斯似乎是为交响音乐而生,只有在宏大、深邃的交响话语中才能自如、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心绪和感觉。这场音乐会上演奏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和《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43)都是西贝柳斯的代表作,堪称交响音乐的经典。
在整个小提琴协奏曲的曲目中,西贝柳斯的这部作品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丰沛的音乐蕴涵和艺术演绎所需的高难度演奏技巧对每一位小提琴家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此曲不仅是交响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也是闻名世界的“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必拉曲目。音乐会上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上海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声部的首席竺玟佳。
我是第一次欣赏这位青年小提琴家作为独奏艺术家的表演,印象甚佳。众所周知,作为乐队中的一名演奏员和担任“主角”站于舞台中央演奏协奏曲,身份和姿态完全不同,后者必须具备更显个性和“主角”能量的艺术气场与表现诉求。竺玟佳具备了独奏家应有的艺术品质,无论是三个乐章独奏声部的长时段抒情性歌唱,还是考验演奏技艺的华彩段展示,她都能得心应手地呈现让人听来感觉舒服、得体的艺术表达。尤其值得赞扬的是竺玟佳作为独奏者与乐队演奏融为一体时那种既显个性“色彩”又有整体性“观照”的分寸感,这样优质的独奏家乐感和表现能力与她已有的艺术磨练和作为乐队演奏员所积累的合奏经验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这场音乐会上半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水蓝是以“收”的姿态为竺玟佳这位青年小提琴家保驾护航的话,那么下半场《D大调第二交响曲》的表演则是“放”的尽情展示。水蓝背谱指挥乐团演奏此曲,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音乐已经烂熟于心。在此,所谓的“放”是指挥家在深透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展现个人演绎追求的音乐表达,这种有个性、有品位的“艺术张扬”正是音乐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水蓝指挥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可谓精彩纷呈,让我们重新体悟这部交响曲杰作独具的艺术价值。
关于交响曲的体裁特性和艺术本质,西贝柳斯曾与马勒进行过对话,这两位交响曲大师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有很大的不同:马勒强调交响曲应当“包罗万象”,西贝柳斯则崇尚交响曲品质建构特有的严谨风格和深层的逻辑意义。相比较而言,西贝柳斯的交响曲创作更能显现“绝对音乐”的特质及其艺术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讲,“绝对音乐”给予指挥的艺术演绎空间要比“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的演奏更大。水蓝是深谙“绝对音乐”之美的指挥家,他演绎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能让听众清楚地感受到这种音乐美的动感传递和在场体验的艺术美妙。
从第一乐章一开始简短引子导入的第一主题呈现中,就能立刻感知这是经由一位优秀指挥家精心设计后产生的音乐效果,韵律、音色和气息处处彰显有“意味”的艺术表达。水蓝的指挥既注重每个乐章内部的音乐细节处理,更强调作品整体的交响逻辑贯通。第四乐章的演奏尤其感人,由此可见指挥家的深厚功力。这一乐章的音乐表达有布局,讲“章法”,出效果。为了充分展现终曲中第一主题独特的抒情品格和强大气场,水蓝有意突出主题每次出现时前后段落的色彩变化和气韵张弛,作曲家笔下的音响修辞和层层递进的音乐展开经过指挥家的特殊处理,已转化成一种承载交响语法之张力的艺术趣致。
从当今乐坛的艺术风向和爱乐圈的喜好来看,西贝柳斯的交响曲显然不在音乐表演和欣赏的“中心区域”,其接受程度明显低于马勒、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音乐作品。正因为如此,西贝柳斯交响曲的每一次高水平演奏就更值得赞扬和细细品味。毫无疑问,水蓝指挥上海交响乐团精彩演绎西贝柳斯作品的这场音乐会将给亲临现场的爱乐人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
孙国忠/文
蔡磊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