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音乐会“打卡”现象|争鸣
2024-05-07 22: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交逐渐取代了传统社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间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变得更直观、更快捷。同时,人的社交圈也变得更大,由此衍生出了更即时更直观的“随拍随发”文化。今天吃了一块蛋糕,感觉非常好吃,于是随手发一下给朋友们分享,明天去看了一个展览,感觉非常有意思,那就再分享一下。此种行为经过逐步演化发展,现如今被称为“打卡”。

“打卡”文化无处不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去到一个地方做了某件事,不“打卡”一下,就像是没有去过、没做过一样。产生这种分享的动机多种多样,人们或是通过分享经历、思想和情感,加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获得相应的情感支持和验证;或是通过这种分享,寻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归根结底,分享欲本身是出自对归属感的向往。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此早就提出了对应的观点:anthropos physei politikon zoon(直译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此处的politikon(πολιτικόν)意为“城邦”或“社区”,指任何与政治或公共领域有关的事物,放在当下的语境中也可解释为:人天生就是社交动物。也就是说,打卡的本质是一种自然倾向。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打卡”是人作为个体自发地会去执行的一种行为,是一种中性的行为。人们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就连一向被揶揄是老古董的古典音乐会,也兴起了这股时髦的风气。每当演出结束的时候,迎接乐手致谢的不再是如雷般的掌声和欢呼,而是一块一块亮着的手机屏幕,人们竞相拍照,散场之后抓紧时间发到网上。

前几天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允许观众在演出期间拍照摄像一事被讨论得沸沸扬扬,英国男高音伊恩·博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在该厅的音乐会中途停止演出,要求台下的观众收起手机,他说:“你们的手机灯光叫人分心,请你们放下手里的手机。”这样的事并非个例,且有规律:音乐家或演出团体名气越大、票价越贵,拍摄的人就越多。

现下古典音乐肩负着“高雅艺术”的盛名,对实现物质温饱而开始追求精神富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优质选择。或许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以前没有打卡这种行为呢?科技发展是一原因,上涨的票价也是又一因素,昂贵的音乐会票成为了隐形的奢侈品,去音乐厅或歌剧院看戏不再是一项大众娱乐项目,而是彰显财力、社交圈层和个性的途径之一。当某件事物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到达一定水平之后,便脱离了大众范围,且其带来的情感满足比之前更为强烈,更让人为之追捧。

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初期,一张普通座位的音乐会或歌剧票是2至4先令,包厢票价为5至10先令,一个普通的伦敦工人阶级的平均年收入在75英镑左右。折算成当今的购买力,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约为2300英镑,普通座位和包厢的票价分别为12英镑和25英镑,一张戏票约占总年收入的1%。“二战”后经济复苏,物价上涨,普通座位的票价约为5至10先令,包厢票价从10至25先令不等,高级座位的票价则至少需要30先令。按通胀率调整后,以今天的货币计算大约相当于12至74英镑,彼时伦敦工人阶级的平均年收入则在1千英镑左右,约等于如今的2万英镑,购买一张体面的戏票需要花费约4%的总收入。上世纪70年代后,票价开始大幅上涨,普通座位的票价从10到40英镑不等,包厢票价需要50到100英镑,而热门剧目的高级座位则在100至200英镑,甚至达到200英镑或更高。伦敦的平均税后收入在2.7万英镑左右,想买一张还不算太差的歌剧票就需要花费总收入的6%,此处还需要算入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走进歌剧院或者音乐厅就不再是一项面向大众平民的娱乐活动了。自然而然,“去歌剧院/音乐厅”渐渐地与“去高级场所社交”这一概念挂钩,欣赏艺术的优先级下调,“我去了一个很高级的地方”反而变成了大多数对古典音乐并不熟悉的人的第一想法。

这么说或许有失偏颇,也会有人说:我对古典音乐感到好奇,所以我想买票去体验一番,这也有错吗?当然没有问题,毕竟所有爱好的出发点都是从好奇开始的。但在这里,需要搞清体验的出发点是基于类似旅游的心态,还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前者的话,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实质上依旧是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分享种种见闻带来的满足感或成就感让自己获得愉悦,而非出自对于艺术的追求或好奇本身而主观上去欣赏去接触音乐;至于后者,那就再好不过了,结果无非三种:我喜欢,我不喜欢,有机会还想再试试。

然而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分享欲的本质是获得认同感,是自然行为,无可厚非。但“打卡”这个词更多的是指一种机械化的行为,到了一个地方“咔”一下拍几张照片发到网上,和上班前“滴”一下证明开始工作两者之间无异,这种行为与在社交媒体展现自我性格的个体自主性显然是矛盾的。另外,为了拍照而去听音乐会,甚至不惜为了拍出“出片”的照片而选择高价购入“出片位”(在社交媒体火热之前,通常这些位置被称为音响效果最好的区域),这是绝对的本末倒置行为。

尽管现如今歌剧院已经变成城市旅游景点的一部分,每晚除了爱乐人士,也有不少游客出入,但请留意,舞台上的艺术家们依旧在为古典音乐而努力,依旧在为了这个常被唱衰的艺术种类挥洒汗水和青春,单纯地把歌剧院、音乐厅变成影楼显然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且现在众多装潢华丽的歌剧院都纷纷推出了观光服务,如果只是想拍照的话,大可以选择在白天前往参观,大方摄影,不用苦等到夜晚,只为了拍那么几张相片而被迫在座位上枯坐三四个小时划手机或睡大觉——既干扰到了其他观众的正常观演,又让自己“吃苦”,实在是得不偿失。

海宝/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