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曲家普契尼逝世100周年,4月20日,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在与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的普契尼、威尔第专场音乐会上,以两曲普契尼咏叹调赢得了满堂彩。擅长演唱普契尼真实主义歌剧的她,也在过着一段真实主义的生活。
李秀英的履历是辉煌的,她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声乐比赛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及音乐会,签约于欧美多家歌剧院主演歌剧。然而李秀英的艺术经历,却并不是自带主角光环般一帆风顺,面对坎坷,她只信奉“随缘而遇,随遇而安”。
因为一架钢琴而落榜
在职场工作的人,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要把爱好变成职业,这样你就会失去了这份热爱。”但是在歌唱家李秀英身上,这句话并不适用。自有记忆开始,李秀英就十分喜欢唱歌。小时候,她总爱跟着收音机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每周一歌”学习唱歌,上幼儿园时,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唱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环境下,“歌唱家”听起来并不像一个职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秀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种想法一直根植于青少年时期的李秀英记忆深处,直到高中阶段,她的天赋彻底展现出来。机缘巧合,1987年,当时李秀英就读的山东省日照第六中学的音乐老师王兴中成立音乐班,开始招收具有音乐才能的学生。李秀英骑着单车赶了15公里路去面试。面试时,她用“真嗓子”感情投入地演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南泥湾》等歌曲。老师觉得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于是便收下了这个对歌唱充满热爱的学生。
第一年高考,李秀英报考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考试结束后一个多月,身边许多人陆陆续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李秀英却迟迟没有收到,她便前往艺术学院询问具体情况。而教务处老师并不知晓其中详情,李秀英便当作是自己运气不佳没再深究。直到2019年,当已是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的李秀英前去给启蒙老师王兴中拜年时,王老师流着眼泪道出一段令人辛酸的故事。由于当时办学条件极其受限,六中的音乐班只有一架老旧的立式钢琴,当时的校领导说,如果音乐班毕业生高考本科录取率达到一定数量,就奖励音乐班一架新钢琴。而李秀英报考的山东艺术学院音教系是先专科后升本的录取模式,老师便把她的第一志愿改为了曲阜师范大学。由于李秀英在曲阜师范大学的专业名次比较靠后,结果第一年就名落孙山了。听王老师讲述了这段埋藏30年的故事后,李秀英没有生气,反而更加理解了老师的不易,也更加珍惜与老师的缘分。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为这次的失利,李秀英便离开了家乡日照,前往诸城一中学习音乐。当时的诸城一中拥有一个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大名鼎鼎的音乐美术班,教授音乐的老师名为张崇美,她的先生王衍志教授美术。这两位老师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艺考生,其中也包括李秀英。在诸城一中的时间是李秀英最难忘、最幸福的一段时间。那时候住在宿舍通铺的三四十个女孩儿都和李秀英一样,对未来、对梦想满怀憧憬。怀着对歌唱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第一年高考失败的不甘,李秀英第二次艺考取得了全省前三名的好成绩。她顺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从师声乐教授解景田。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李秀英的演唱更加专业、成绩更加优异,毕业后便留校任教。任教一年后,李秀英觉得自己必须在专业上进一步深造,便离开了山东师范大学,前往上海求学。
恩师周小燕两竖大拇指
凭借着对歌唱学习的努力、执着,李秀英于199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师从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学习。第三年时,学校不再提供宿舍,于是周小燕便邀请爱徒李秀英到家里来住。与恩师同吃同住了两年,从生活到教学,周小燕深深影响着李秀英未来的艺术、人生之路。提起恩师,李秀英用“得体”两字形容她对恩师的印象。“周老师得体的穿着、得体的待人接物那时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恩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也为李秀英后来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先生在上课时,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分寸感,非常细心和耐心地教授我们歌唱技术、音乐语言、角色诠释及舞台呈现状态,她从不会刻意‘拔高’,而是稳扎稳打。她对待学生也非常温和,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时,她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最近几年,李秀英在高校交流时,经常以“声乐艺术的拿捏感”为主题进行声乐演唱教学,这也源于当年耳濡目染周先生教学方式的结果。李秀英认为,声乐艺术是讲求“拿捏”的艺术,作品的整体布局、作品中的黄金点如何进行铺垫等等,都要从细节入手,进行拿捏;演唱中的激情也需要控制分寸,多一分则过腻,少一分则欠缺。
恩师周小燕对李秀英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老师在文化方面的默默输出使李秀英受益终身。她曾对李秀英说,出国后,作为一名中国人,不仅仅要唱得好,还要对西方的文化有所了解。她带李秀英尝试牛排、咖啡、芝士等西式餐饮,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也使得李秀英到纽约后迅速适应了学习和生活。
恩师周小燕曾给李秀英竖过两次大拇指,而这种难能可贵的嘉奖,并不源于她演唱的优秀。一次,是在跟随周先生学习5年后,李秀英说,如果没有更好的机会,就准备回母校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同时继续学习。这种不好高骛远的务实心态赢得了周老师第一个大拇指。第二次竖大拇指是在周先生去世前,李秀英去医院看望她,周先生表示特别想打电话推荐李秀英在国内的剧院演唱歌剧《蝴蝶夫人》,而李秀英则表达了顺其自然的想法,“我感觉自己很幸运,也很知足,随缘而遇、随遇而安,没有什么比踏踏实实地教学、认认真真地学习更快乐的事了。”听了这段话,周先生又第二次对她竖起大拇指。
除了言传身教,与恩师在一起的回忆也是温暖的。“住在先生家里时,我看到了别人不曾见过的老师。忙碌完每天繁忙的工作后,周先生的疲惫状态着实让人心疼,我们有时坐在一起默默不语,生怕打破让周先生好好休息一会儿的心愿。”每每回想起那两年时光,李秀英总是感慨万千。
唱响世界的“蝴蝶夫人”
1998年,李秀英通过选拔,参加“第四届匈牙利国际布达佩斯歌剧比赛”,唱响了《波西米亚人》。出色的表演让她赢得了去纽约参加音乐会的邀约,也由此踏上了赴美深造的征途。“当时,我只拎了一个行李箱,想着三个月后演出完就回国。谁知,这一去就是三年。”到达美国后,李秀英受邀参加了大师兄(同为周小燕的学生)、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的聚会。聚会上,李秀英向大师兄表达了自己想深造的想法。张建一为师妹介绍了他的艺术指导安托尼·马诺里(Antoni Manoli),这位艺术指导听了李秀英的演唱后,将其引荐给了女高音歌唱家、纽约曼纳斯音乐学院教授茹斯·佛肯(Ruth Falcon)。这位教授十分喜爱李秀英的演唱,组织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共同聆听。李秀英顺利通过考试,以全额奖学金进入曼纳斯音乐学院学习。
虽然学费解决了,在纽约的昂贵生活费却还没有着落。这些靠李秀英勤工俭学是远远不够的,日本的商业家崛内纪良给予了她无私的赞助。那时候,崛内纪良致力于支持一些优秀的中国青年音乐家出国学习,得知李秀英考入美国大学的消息时,崛内纪良便决定资助她的基本生活费,在求学路上为其解决了生存之忧。
三年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在毕业大戏的演出中,李秀英演唱的《茶花女》吸引到了美国经纪人巴布隆巴多(Robert Lombardo)的注意。在老师的鼓励下,李秀英与这位经纪人合作开启了“剧场生涯”。起初,作为刚毕业、没有多少名气的中国留学生,李秀英经常“碰壁”。经纪人便不断推荐她去唱给各个剧院审听,她就用拿手好戏《蝴蝶夫人》作为剧院敲门砖。慢慢地,“蝴蝶”终于破茧而出,她在美国的歌剧舞台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蝴蝶夫人》在罗德里岛歌剧院的演出让李秀英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篇乐评。当时李秀英唱B角,担任其中最后一场的演唱。这次演出前,李秀英邀请了一位乐评人来观看演出,乐评人在听之前说得十分直接:“你不是A组,我听完可能没法写什么。”而演出之后,这位乐评人写了一篇短评大力称赞李秀英,他说:“我还是忍不住写了一点,昨晚你的‘蝴蝶’太精彩了,观众们起立鼓掌,认可你演唱得太好了!”这次演出之后,李秀英就开始在美国的不同城市演出《蝴蝶夫人》。其中,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3月20日美国公众电视公司(PBS)作的现场直播。作为当时全美四大电视台之一,PBS在当时纽约林肯中心的多部剧中选择了李秀英这一版的《蝴蝶夫人》做直播。排练期间,李秀英感到压力巨大。但当她在台上看到八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对准舞台时,反而坚定了内心的信念,全身心沉浸在剧中巧巧桑的每一个音符中。这场演出让她获得纽约歌剧院“最佳女主角奖”,也荣获第60届艾美奖(Emmy Award)。
“蝴蝶”虽然在国外绽放了她的美,但是游子总有归家的时候。
躬耕教坛,育人传薪
2006年,李秀英归国,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与恩师周小燕成了同事。在李秀英演出比较繁忙的时候,周小燕还亲自帮她代课。每次演出结束后,李秀英都会与先生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演出花絮等。周先生一辈子都在研究和学习,她对年轻教师的扶持、鼓励是李秀英一直前进的动力。2016年,恩师周小燕离世,悲痛之余,也让李秀英更加坚定于投身教育事业。
在教学上,李秀英继承了周小燕的思想和方法,尽可能教授学生更多知识。上课时,她从对音乐的整体理解、把控入手,再对其中的细节逐一进行讲解。李秀英在教学中力求挖掘出每位学生最为真实、自然、美好的声音。演唱与演奏乐器不同,乐器演奏可以通过挑选不同的乐器来调控音色,而声乐演唱则需要反复尝试,找到自己最好的音色。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材施教。在教学方面,李秀英总是努力将自己丰富的演出经验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发声位置和状态,帮助他们逐渐成长。
追逐梦想的路并不平坦,总是会遇到荆棘坎坷,同时也会收获很多幸福。李秀英的逐梦之旅并非像偶像剧中“开挂”一样,处处被主角光环笼罩,反而更像一个执拗山东女子的历险记——因为一架钢琴被改了志愿,没钱租房而与恩师同吃同住,初闯美国多次试镜铩羽而归……她的艺术经历非常真实、现实。当舞台的灯光转暗,这位女歌唱家的形象渐渐难以分辨。走下舞台,她是默默思念恩师的学生,是一个为学生殚精竭虑的老师,她和先生刘红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就像当年慷慨的崛内纪良资助她那样。
采访的过程中,李秀英侃侃而谈,平易近人。回忆过往的经历,她语气平和,过去的一切已成云烟;直面现实、突破困境的勇气和力量始终充盈内心。就像她自己说的,“随缘而遇,随遇而安”。逐梦之旅即使艰难,但只要坚守,总有一天会破茧成蝶。脚踏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也是逐梦旅途上的必修课之一。
张听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