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克曼,硕果仅存的传统风格传承者|乐评
2024-05-22 12: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王小京/摄

1995年,笔者聆听了祖克曼在北京音乐厅的中国首演,大受震撼,从这以后,祖克曼在国内和国外的演出,有机会都会再次去现场观摩,受用不尽。转眼近30年时间过去了,这次5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独奏会,我又一次亲临现场,惊叹于除了年龄和阅历所带来的在演奏中心境和动作比以前更加淡然简洁外,其他始终如一——他心中依然住着那颗永无休止地追求完美的赤子之心。全场三首贝多芬奏鸣曲,一共十一个乐章,干货满满。

平夏斯·祖克曼在演奏生涯早期使用的是一把1712年名叫“Schreiber”(施莱博)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这之后他购买了瓜奈利·德尔·吉苏1734年制作的“Stauffer”(斯塔弗)名琴,几年后遇到了他使用至今的这把极品瓜奈利·德尔·吉苏,就是此次音乐会使用的这把1742年制作的“Dushkin”(杜什金)绝世名琴。祖克曼先后选择的这三把琴的声音风格刚好对应了他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几个发展时期的演奏风格。祖克曼最初师承小提琴家伊洛娜·费赫尔(Ilona Feher),一位具有正宗传统欧洲高贵演奏风格的演奏家。得益于这位名师启蒙,祖克曼的演奏价值观、品味风格并不类同于同时代的其他演奏明星,加上后来他又到美国学习和发展,融合了当时流行的为适合大剧场演奏而改良的演奏技法,造就了他承上启下、既传统又现代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例如,他的运弓起音抓弦总是非常深,比一般演奏者都要更加靠近琴码。用他的话说,弓毛接触琴弦的起音就像说话时的辅音一样,为了在大场地能让观众听清楚,咬字要清晰夸张,甚至很多时候有些野蛮霸道的感觉,这就是他对欧洲典雅演奏风格所作的改良方案之一。但就算是再强烈的咬字,也不会掩盖他在拉奏每个音后,琴弓刻意逐渐滑向指板所发出的欧洲传统的迷人余韵,再配上他厚重持续的揉音——这种千变万化的技艺,既尊崇传统又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祖克曼之声让人欲罢不能。当然,心中的追求也需要适合的琴去表现,他使用的第一把名琴,有更多的韵味但缺少爆发力,所以适合青年时期追求传统演奏风格时期的他。而后,一把能量较小但偏向雄性风格的瓜奈利琴让他开始尝试爆发力和优雅结合的可能性。最后寻觅到的那把世间极品、极具英雄式张力的瓜式“杜什金”,终于有机会把成熟时期的他那种兼具暴力美学和欧洲传统典雅风格相结合的独特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特色在当晚偌大的两千多个座位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连容易听起来浑浊的低音区快速经过句都听得清清楚楚。另外,他的很多琴音都有一种“打一下摸一下”的感觉,犹如祈使句后再给人一颗甜枣一样,极具个人特色,回味无穷。例如音乐会中的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中,他就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法演绎了优美抒情的温暖旋律和霸道总裁般暴躁起音的断奏,来呈现两种性格的强烈对比,令人拍案叫绝。

王小京/摄

在欧洲追求高贵演奏传统的价值观中,演奏家们以制造纯粹高尚、内敛典雅为己任,注重分寸、不急不躁,以节制自己的表现欲,把自己的演奏融入作品精神内核作为追求。这种风格深深植入了祖克曼的演奏基因中,但由于多方原因,在同时代以及以后的小提琴家中,这种追求方向慢慢被以表现自我为中心的风潮慢慢替代。而无论自己的演奏技巧如何随着时代演进变化,祖克曼底层逻辑所带出的风格追求始终未变。由于对高贵风格的追求,他在舞台上自然会呈现出一种高姿态的台风,有时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不讨好观众的印象,这也是欧洲传统演奏风格的共性——弱化演奏者的存在,几乎没有人为的个人动作和外在表演,始终把演绎作品精神内涵放在第一位。虽然会让听惯了现今以夸张的个人表现为表演风格潮流的年轻观众觉得不够过瘾,但不能否认,这种纯正的欧洲传统现今还能被这位76岁的老人完美演绎和保留下来,多么来之不易。我们只需闭眼进入他给我们营造的听觉内涵盛宴即可,无须期待他染黑白发,强行赔笑,把黑色衬衣换成华服,抑或结尾处高高甩起琴弓定在空中延长观众的掌声时间和等待摄影师拍摄帅照。

王小京/摄

作为独奏翘楚,祖克曼对于室内乐演奏极为擅长和钟爱。在这次的贝多芬奏鸣曲专场独奏会上,他的这种特质极为突出地呈现了出来。两种乐器绝不是谁独奏、谁从属,而是平等的竞奏关系。如果平时在独奏会上喜好欣赏纯独奏作品的听众也许会不习惯,下意识总是用耳朵只跟踪小提琴旋律声部,这样可能就无法欣赏到室内乐演奏形式的合作之美了。只有换一种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欣赏这种传统体裁中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恰巧是祖克曼擅长的,在这次几首古典奏鸣曲中,无论是和钢琴旋律动机互相模仿,还是小提琴、钢琴轮流交换主次角色,音色不一样的两件乐器最大限度地力争做到神似,既矛盾又统一。另外,钢琴单从音量上来说一定是大于小提琴的,在《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结尾处,钢琴有大量的快速八度音型。很多演奏者演奏这段都会有炫技之嫌,过大的音量狠狠压过小提琴。但谢·沃斯纳,这位优秀的钢琴合作者犹如男高音演唱高难度的高弱音一样,用既保留气势又保证较小音量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和祖克曼交相呼应演奏了这一段,令人钦佩。反过来,从物理结构来说,小提琴很难演奏钢琴式的和弦全奏音效,但祖克曼在贝多芬《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开头部分,用自己独有的和弦演奏技法,浑厚地保持三音齐鸣的方式奏出了钢琴般既持续又饱满的合声,和钢琴找到了难能可贵的和谐。

另外,还有一个困扰很多室内乐演奏者的难题,就是几件乐器如何统一率制问题。通常钢琴调律使用十二平均律调率,小提琴对弦使用五度相生率,演奏时还会使用纯率来校准双音,所以两件乐器很多时候会产生音准概念对撞造成不悦耳,无法体现合声的美感和功能。祖克曼一般在演奏协奏曲和独奏曲时,为了表现乐曲高张力的倾向性,常常刻意把不少有导向性的变化音演奏偏高一些,促进音乐的走向,效果很好。但在音乐会中演奏奏鸣曲时,为了和钢琴和声完美契合,很多时候刻意把一些变化音移低,人为迎合钢琴的十二平均律音准,使得观众耳朵极度舒适和谐,能清晰地感受到和声功能走向,这样更能达到诠释作品精神内涵的作用。虽然由于年龄原因,在上述精妙的人为调整外,祖克曼还是偶尔会出现音准轻微脱轨的情况,但这绝对情有可原,瑕不掩瑜。

每个伟大的演奏家都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这种声音指的是除了具备共性的、高质量的发音方法外,还得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充满个人魅力的声音辨识度。祖克曼的发音特点在笔者看来,是通过这件高音乐器来模仿美声男高音的雄壮气质。不同于大多数小提琴家用小提琴来模拟女高音的悠扬飘逸,他的琴音充满豪迈的张力,有时甚至有些强势和咄咄逼人。喜欢这种霸道总裁风格的朋友会为之疯狂,但假如在脑中预设小提琴就该总是甜美轻柔如暖男耳语的观众,也许就会对他的音乐“无感”,当然审美取向见仁见智,和好坏无关。

大师今年除了北京国家大剧院外,在国内还要行程密集地在好几个城市巡回演出。由衷希望更多朋友能抓住机会现场欣赏到这位几乎是硕果仅存的欧洲古典音乐传统风格传承者那历史感满满、内涵无限的璀璨琴音。

刘霄/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