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民级竞唱综艺《歌手》的回归掀起了一波网络讨论的热潮。节目首播前,听众们对节目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歌手的阵容和无修音的直播形式上;播出后,热点话题则转移到几位外国参赛歌手身上,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华语乐坛保卫战”的讨论。
原来,加拿大歌手凡希亚·奥伊亚和香缇·莫在第一场表演中分别以《Crazy》和《If I Ain’t Got You》的惊艳表演包揽当场前两名的好成绩;与此同时,五位中国歌手在第一场表现平平,暂时落后。听众们发现,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选手似乎并没占据什么优势,反而被两位外国唱将压过风头,因而将本届《歌手》赛季戏称为“五旬老太守国门”等。舆论发酵后甚至引起了数位知名歌手主动“请战”,希望为国争光。
《歌手》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涉及文化学、传播学、符号学、音乐学等多方面因素,笔者今日想从民族音乐学以及符号学的角度,探讨此现象。
民族音乐学家马丁·斯托克斯(Martin Stokes)曾在音乐人类学文集《地域的音乐建构》(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这一著作中探讨了音乐对于建立边界的重要作用——维护认同、划清界限、提供安全感等。今时今日,《歌手》赛场上的外国歌手用不同的语言、不同唱腔和不同韵律的音乐赢得了中国听众的认可,也引起了听众对华语乐坛停滞不前的反思。由此引发的“请缨出歌”、“歌守国门”等现象,实际上就源于自身音乐语境遇到外因而动摇的不安全感。
听众发现外国歌手对流行音乐的演绎相比参赛的中国歌手似乎更加具有稳定性并拥有更高的质量,因此对我国的流行音乐发展状况产生了质疑、担忧。事实上,这种不安全感也很容易解决,只需通过一场由中国歌手带来的精彩表演即可平息。解铃还须系铃人,由音乐引起的语境动荡需要用音乐重新稳定。
外国歌手的竞演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风波,在笔者看来还有一重音乐符号学的因素。网友将那英调侃为“五旬老太守国门”,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位外国歌手来到中国比赛并领先的故事让人联想到了我国晚清遭到列强侵犯的历史。今日的舞台上,两位外国歌手用高超的音乐技巧“打败”了我国歌手,此情此景让《歌手》这个以音乐表演交流为宗旨的符号指向了舞台之外的历史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舞台成了战场,音乐成了武器,而中国听众感受到了这种气氛,由此引发了轩然大波。所谓“求援”与“请战”,根本上是我国听众希望展现出华语乐坛的真正实力,以及不被西方语境牵制的当代愿望。笔者认为,国际比赛的真谛在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节目组官方应当调节这种偏离了的符号象征,让音乐回归于听众欣赏的本真之美。
在国际舞台上,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限制,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连接在一起。《歌手》这一节目所引发的讨论和反思,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竞争,更是关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挑战,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学习和交流。无论是中国歌手还是外国歌手,他们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都值得我们尊重和赞美。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更多精彩的音乐之声,让音乐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李天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