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部分音乐厅和剧院取消了对手机信号的屏蔽,引起了不少乐迷的讨论。在目前的演出环境中,手机一直是影响音乐会演出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铃声、意外坠落、盗录,甚至通话。而屏蔽手机信号,一定程度减轻了上述部分情况的发生。取消手机信号屏蔽,确实会引起不少乐迷的担忧,但同时保障手机信号畅通,又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过,从笔者每年百余场音乐会的观演体验来看,取消手机信号屏蔽并未对演出造成明显影响。这从侧面反映了观众在观演过程中对音乐会礼仪的遵守正在逐年进步,但类似上述关于音乐会礼仪的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息。
音乐会礼仪是谁定的
不少音乐爱好者知道,在20世纪之前,乐章间是可以鼓掌的。进入20世纪之后,音乐家们越来越认为乐章间不鼓掌更有利于欣赏音乐会,这个要求才逐渐成为音乐会礼仪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项要求不是一种“玄学”,乐章间不鼓掌确实保证了艺术家情绪、演绎逻辑和观众心境的连贯性。
音乐会礼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和对音乐表演与欣赏的认知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而其中不变的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造环境以保证艺术家可以更为专注合理地表演和表达音乐,观众可以尽情安心地欣赏和理解音乐。
某种程度上说,音乐会礼仪是古典音乐演出生态圈的一个具象体现,演出方(包括场馆、经纪公司和艺术家),观众都参与其中。而音乐会礼仪在很多时候也早已超出了“礼仪”的范畴,延伸为音乐会中各方需要一致同意遵守的行为规范。所以,音乐会礼仪不只是门票后面规定的硬性条文,而是一系列需要一直不断讨论、求得各方认同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都应该是平等的,而过程本身也应推动这个生态圈实现更为良性的发展。
目标是什么
近几年,笔者发现至少目前在一线城市,音乐会中几乎不会出现乐章间鼓掌的问题。这应该来自双方面的努力:使用更明显的标牌来告诉观众音乐会礼仪成为一种标配,而越来越多的观众也知道了听古典音乐会的要求。更可喜的是,甚至连提供润喉糖也成为一些音乐厅的基本服务,降低了观众因为生理原因制造噪音的可能。
不过,新的问题出现了。现在的古典音乐会,尤其是钢琴独奏音乐会,演奏家的曲目设计愈加凸显个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奏鸣曲或者套曲组合,而通过单曲组合以表达某种逻辑或者主题成为常见做法,比如去年钢琴家马洛菲耶夫的上半场、马祖耶夫的下半场和艾玛德的全场。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在没有事先讲解的前提下去理解这些逻辑,要求未免过高。此种情况何时应该鼓掌,往往使观众无所适从。现在的音乐厅一般会提醒观众在音乐家站起身后再鼓掌,这是最为通用、安全的应对方式。但音乐会礼仪应有比安全更高的目标——帮助观众理解为何在此处鼓掌,帮助观众理解音乐家的表达。所以演出方(包括音乐家)在演出之前不止应该给出对曲目安排的解读,也应该给出建议鼓掌的地方,这是对每一个观众友好的方式,也更能促进行业生态的发展。目前国家大剧院的国际钢琴系列就有类似的做法,值得推广。但应该将何时鼓掌通过书面或者屏幕告知观众,服务才更为周到全面。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音乐家市场“咖位”的区别对待。音乐厅在面对不同市场“咖位”的音乐家时,往往采取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也会影响观众遵守礼仪的程度。在小提琴和钢琴巨星的演出现场,各家音乐厅如临大敌,对观众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出问题惹怒艺术家;而到了票价不高但水平极高的室内乐演出,音乐厅又大意处置,对观众不闻不问,场面秩序混乱。这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如果不从平时做起,提高观众的礼仪自觉和欣赏水平,巨星场次不过是音乐厅运营的点缀,而不会让更多优秀的艺术家来到音乐厅登台献艺。
儿童是一种负担吗
孩子一直是音乐会礼仪经久不息的话题。笔者曾在某次音乐会现场看到这样一幕:一家三口来听音乐会,孩子时不时制造噪音,而爸爸不闻不问;后面年轻乐迷看不下去了,中场休息时与孩子的妈妈激烈理论,在工作人员的调解下,一家人最终去人少的区域就座欣赏下半场。
儿童在音乐厅不遵守礼仪肯定是不对的,但儿童问题又体现了观众的群体划分和音乐厅的演出管理等各种问题。
乐迷一直是音乐厅观众群体里消费意愿最高、最为遵守礼仪的中坚力量,但同时也对声音环境要求最高。其他观众可能只是出于兴趣、社交或者子女教育等原因才来到音乐厅,对音乐的尊重和理解并不是他们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但乐迷和一般观众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谁都是从“小白”走过来的。乐迷应该对初入音乐厅的观众抱有更大的宽容。只有当乐迷的群体壮大,中国整体古典音乐演出生态才会走入更为良性的循环。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作为监护人,必须明白自己的责任,在公共场所尊重他人本身也是对孩子另一堂重要的课程。同时,作为家长,也应该选择更合理的方式进行子女教育,比如事先了解音乐会的曲目及其审美旨趣,在不能保证孩子兴趣和耐受力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孩子的兴趣,或者选择更适合孩子聆听的音乐会。
另一方面,音乐厅在演出管理上也应作出更多努力。首先,并不是所有音乐会都是儿童可以理解和欣赏的,比如布鲁克纳、肖斯塔科维奇、利盖蒂。尽管作为营业场所,不应拒绝任何一个消费者,但应该提供更为专业的详细信息,比如准确提供演出的表演内容(特别是不应把不适合孩子观看的演出宣传成儿童作品),不误导家长;每场演出可以给出是否适合儿童观看的提示。其次,儿童是古典音乐生态需要着力培养的下一代消费群体,以音乐厅为代表的演出方应该设计更多适合孩子观看的音乐会。如此,才能促进古典音乐演出生态更为持续、健康地发展。
杨威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