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之战,排名绝非终点|争鸣
2024-05-31 16:2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现代社会,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尤其娱乐节目对大众的影响更为深远。以《歌手》为例,作为一档高收视率的音乐竞技节目,它不仅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电视台的股价波动。节目中的明星效应、节目内容的创新,以及观众的热烈反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商业运作背后的逻辑。节目播出后,投资者对电视台的未来收益预期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股价走势,这一现象揭示了媒体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在信息时代,娱乐内容与金融动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歌手》等音乐节目巧妙地运用了竞争排名这一营销策略,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些节目以竞赛为基础,通过每期不同的排名结果,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使他们持续关注节目。同时,这种排名机制也为选手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从而吸引更多粉丝和媒体曝光。此外,排名的变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又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使观众对每一期的结果充满期待。这样的营销策略不仅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也为广告商和赞助商提供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然而,音乐评价的主观性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每个人的音乐品味都是不同的,这是由我们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塑造的。审美差异使得人们对同一首歌曲或同一位歌手的评价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喜欢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和简单易懂,另一些人则偏爱古典音乐的深度和复杂性。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我们难以对音乐进行精确评价,更别提对歌手进行排名了。因此,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排行榜,但这些排行榜只能反映出一部分人的观点,不能作为评价音乐或歌手优劣的惟一标准。

音乐审美,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和主观性的判断,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去感知和解读音乐,这种审美过程是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同一首乐曲,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也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然而,爱国情感则不同,它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与个体的私人体验相比,更具有公共性和集体性,将音乐审美与爱国情感混为一谈,不仅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可能会对个人的音乐体验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因此,在音乐审美中,应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感受和判断,而不应过度强调集体情绪或爱国情怀。

新一轮的《歌手》争霸赛已经进入第三期,我们发现,歌手的排名并非一成不变,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即使最终产生年度冠军,也不代表其就是歌坛霸主,因为很多厉害的歌手并不能一一到场。因此,“五旬老太守国门”、“华语乐坛保卫战”的说法也就显得滑稽可笑,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罢了。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化,每位歌手都带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音乐的世界增添丰富的色彩。无论是深情的嗓音,还是激情的摇滚,又或者是清新的民谣,每种风格都能触动人心。

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歌手的独特演唱方式,让我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音乐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听觉体验,也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生活。因此,我们应当珍视音乐的多样性,尊重每一种音乐风格和每一位歌手的独特之处,让音乐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在音乐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歌手参与国内的音乐节目,这不仅仅是音乐节目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外国歌手的参与,带来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使得国内音乐市场更加丰富多元。同时,这也是一次文化的输出和输入。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增进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而对外国歌手来说,参与中国的音乐节目,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歌手》节目采用“全开麦、不修音”的方式很值得赞许,考验了歌手的硬实力。听众对“完美但是无趣”的演唱早已审美疲劳,他们喜欢看到歌手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目前,我们尚不知“歌手”的准入门槛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些外国歌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邀请的。笔者非常希望《歌手》能选拔一些年轻的、最好是三十岁以下的新面孔走上擂台,这将对整个流行歌坛新鲜血液的输入大有裨益。

吴洪彬/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