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1日播出的“致未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六一’晚会”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果果合唱团带来一首好听的儿童歌曲《小花》。
歌曲《小花》由罗木果作词,谭杨作曲。虽然这是他们首次创作儿童歌曲,但《小花》一经推出便受到关注,并入选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3年度优秀歌曲。央视“六一”晚会播出后,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词曲作者及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希望获得歌曲的伴奏、乐谱或演唱授权。两位创作者很大方,积极配合所有联络到他们的一线教师,提供不同版本的伴奏带和乐谱。谭杨、罗木果都表示,《小花》本来就是一首送给孩子们的歌,大家愿意唱,就实现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初衷,写一首歌送给女儿
来自辽宁大连的谭杨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罗木果相识于中国音乐家协会2019年举办的新时代词曲创作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播放学员作品、相互点评环节中,对方的作品给他们都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几年间,两个人陆续合作了歌曲《咏归》《泉》《随你从山海经过》《卧云》《赤忱》《鼓舞》等。而在多年的合作中,他们的共同话题除了音乐,总是离不开各自的女儿。于是,他们想为两个女孩写一首歌。谭杨说:“两家女儿年龄相差两岁,一个汉族女孩,一个彝族女孩。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父辈之间的友谊能延续到下一代。”
之后,谭杨和罗木果到四川阿坝州创作采风。罗木果在四姑娘山的溪流峡谷间漫步时,被路上各色的小花吸引,他进而想到:这繁花竞放的美丽,如孩子的笑脸般美好,它来自四季的呵护,得益于大地的滋养。他立即和谭杨沟通,想以花为切入点创作儿歌。采风过程中,罗木果前后写了多个版本,直到采风结束后,他回到西昌家中将自己写完的歌词拿给8岁的女儿读。“歌词中所有的字,女儿都认识。歌词的意思,女儿也能理解。并且读了几遍后,她已经能够将歌词背了下来了。”至此,《小花》的歌词创作完成。拿到歌词,谭杨反复诵读,旋律于心中生成。
不久后,罗木果和谭杨作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美育志愿者,跟随志愿队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县开展志愿服务,用音乐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听到喜德县当地的彝族孩子们用普通话、彝语唱歌,谭杨和罗木果被孩子们真挚、清澈的眼神和质朴的歌声打动到落泪。于是,他们共同决定,歌曲《小花》由谭覃、罗洪诗兮和两位彝族女孩沈益缌菳、米斯羽,以及喜德县果果合唱团共同演唱。这首歌后来也成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音为你美”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美育志愿服务的主题曲。
儿歌,不说教、真诚是第一要务
“第一朵花儿歌唱的时候,春水向东流。第二朵花儿歌唱的时候,森林绿枝头。第三朵花儿歌唱的时候,庄稼就成熟。第四朵花儿歌唱的时候,白雪堆屋后。”
《小花》歌词设计的逻辑很像歌谣“你拍一,我拍一”,好记并且有画面感。罗木果表示:“儿歌歌词需要重复、叠加,不断加强记忆感,并朗朗上口。”同时,四朵花开,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对应祖国大地的四个方向的美好风物。
罗木果表示,儿歌看似简单,但创作难度很大,“很多创作者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儿歌歌词要讲一个道理,要有教育意义,导致很多儿歌的歌词过于说教。”孩子们反而会喜欢上那些最初并非为儿童创作的歌曲。“比如《孤勇者》的歌词很复杂,但小学生们很喜欢。”罗木果认为,现在10后的孩子们是很有性格的一代,很早就有了自我意识。“以往我们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才叛逆,但现在很多小朋友可能五六岁就开始有逆反心理了。越是用说教口吻和孩子们沟通,他们越不接受,甚至会反感。”他觉得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才能写出孩子们能接受、喜欢的歌词。
《小花》的旋律简洁明快,音域控制在童声最佳音区间,既易于儿童演唱,又能发挥出童声纯净的音质特色。虽然是由合唱团来演唱,但歌曲并没有分成多声部,而是一首齐唱作品。谭杨解释道:“因为喜德县果果合唱团的演唱能力有限,他们的特点是原生态的嗓音和质朴的情感。如果分成多声部,对孩子们来说演唱难度太大。我们不希望给合唱团和老师、学生们增添负担。”
《小花》,从田埂唱到央视
喜德县果果合唱团成立于2020年,目前已有八十多名热爱音乐的彝族小成员。此前该合唱团曾受邀参加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2023年央视“春晚”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栏目,登上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等国家级文艺演出的舞台。
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沙辉评价《小花》:“歌词大致押韵,传神、纯美、柔顺,内在性和象征性强,有韵有味,感染力强。通过描写如小花、四季、大地,以及‘晶莹的露珠’‘闪光的心’等美好事物,来达到赞美祖国、传递美好、传递爱的艺术效果。”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魏晓兰认为,歌曲《小花》起笔看似平淡无奇,落笔却别有深意。首先,以“小花”为题,不仅让这首作品在题材上更易让儿童感到亲近、自然,而且“小花”一词,也语义双关作品的演唱者正是“祖国的花朵”。尤其是歌词的中心句“生长在同一片大地,唱着颜色不同的歌”,字里行间表达出儿童对祖国的真挚爱意,也表达着各民族儿童如色彩斑斓的花朵,绽放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的那份幸福,更彰显了作品对各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升华。
歌曲《小花》创作完成后,四川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杨小兰始终积极推广这首作品,歌曲也经由四川省多个少数民族合唱团进行演唱。目前,《小花》的歌词也改编成了多种语言,包括彝语版、藏语版、壮语版等。谭杨还根据各地一线音乐老师们的需求,重新编配了《小花》的伴奏,制作了钢琴版乐谱。两位创作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孩子们用不同方言同唱《小花》。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