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八年科技量值排行第一,这家特色医院如何立足优势不断升级?
2023-10-19 16: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一直以重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与胸部肿瘤诊疗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在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报告》中,该院结核病学科连续8年蝉联全国榜首,传染病学科名列第6名,同时连续两年位列“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前100名,取得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综合等级A的成绩。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继心脏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等特色学科之后正式开科,成为全国胸科医院中第一个独立建制的精神心理学科。作为有着悠久传统专科、特色突出的医院,如何在新时代延续优势学科的辉煌,并引领各科诊疗水平的提升?“医学界智库”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下简称“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庞宇教授,围绕学科建设、医联体构建与医院管理等话题展开了畅谈。

立足“强专科”:

以全周期防治推进科研发展

多年来,北京胸科医院一直贯彻“强专科、精综合”的建设理念,注重在巩固优势专科的基础上拓展各项工作。“在胸部疾病的基础诊断、治疗上逐步成熟,就进一步聚焦预防、筛查、综合管理等,实现更全面、更彻底的防治,”庞宇向“医学界智库”表示,“时刻不忘把我们的‘金字招牌’擦得更加光亮。”

以结核病诊疗为例,虽然结核病早已不再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绝症,但这一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却从未消除。“结核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庞宇强调,耐多药结核、肺外结核等,均带来了新的公共卫生难题。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报告显示,上一年全球估计有100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中国约为83.3万例,为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一场新冠疫情也让政府和大众,对同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结核病更关注了。”庞宇补充道。

北京胸科医院现有国家结核病临床实验室、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设有WHO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已颇具影响力。面对防控结核病不断出现的挑战,庞宇介绍,团队同样有着多元的发力方向。

“院所一体的天然优势,让我们的人才梯队建设稳步前行。”庞宇指出,北京胸科医院同时也是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作为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所目前是北京市属医院中唯一具有独立博士招生资格的单位,每年可招收近200名硕士、博士,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还有7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实验室和1个国家CDC疾病防治临床中心,向医疗行业培养了大量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胸科医学人才。

那么,如何引导人才开展科研创新?庞宇告诉“医学界智库”,全院近70年的诊疗经验,能够提供广阔的科研视野。一方面,不局限于诊治单一的结核病,探索‘结核+相关疾病’的综合治疗与管理。结核病患者往往有多器官、多系统的症状,北京胸科医院对结核病合并心理障碍、糖尿病、疑难肺外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有着深入研究,总结出诊断、用药的注意事项。

另一方面,放眼疾病的全周期防控,重视疾病的预防。“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并不能防范青少年、成年阶段的结核病。”庞宇指出,北京胸科医院一直十分重视成人结核病疫苗的研发,从而在结核病流行区域、时期,能提供更高效的防控方案。

同时,针对顽固的耐多药结核病,北京胸科医院积极开展新型治疗方案临床研究,基于探察结核病的耐药机制与变化趋势、危险因素,推进耐药临床治疗。整体上,北京胸科医院力求对结核病危害的全面洞察与研究覆盖,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作为特色鲜明的医院,如何让各学科发展相得益彰?庞宇指出,“精综合”要为“强专科”服务,侧重于“精”,围绕医院自身特点建设其他综合学科。例如,结核病患者常会出现胃溃疡、结直肠炎和心脏、呼吸胸痛等问题,北京胸科医院就在消化科、心脏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同时,结核病、肿瘤患者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严重精神障碍,北京胸科医院格外注重对院内结核病、肿瘤患者及家人的心理疏导,为提升诊疗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在前期准备和试运行的基础上,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于2023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正式开科。

庞宇为前来精神心理科问诊的患者进行诊治(受访者供图)

庞宇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指出,这一科室的设立,基于服务患者所需、响应医者所盼,实现诊疗关口前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为结核病、肿瘤患者的全方位诊疗,补上了重要一环。

“现在强调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对专科医院而言,意味着不能盲目扩张科室或队伍,”庞宇特别强调,“而我们的许多科室医生,会思考我所在的方向,能与特色专科有哪些联系、提供怎样的支持,这样的发展思路,最终能让患者享受到全方位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特色“医联体”:

构建公共卫生“第一道防线”

北京胸科医院历来注重医疗经验与学术成果的分享。随着国家建设各级医联体的步伐不断加快,该院专科、区域医联体的建设工作均卓有成效,将结核病、胸部肿瘤的防治经验在各级医院中推广,其中,尤为重视构建疾病早筛早诊机制,将防控措施前移,最大程度上保障群众健康。

早在2016年,北京胸科医院就联合多地医院发起“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现已有全国逾百家结核病医院、结防机构、科研院所等参与,开展技术研发、学术交流、医生培训等工作,并支持全国结核病远程医疗咨询与培训平台的建设,实现结核病远程诊疗咨询、教育、会诊、患者健康管理、紧急救治等。

访谈期间,正值庞宇挂职北京市通州区卫健委副主任,主要负责包括医联体建设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在区域上,他重点介绍了肺癌专病医联体的高效工作。该医联体由北京市通州区卫健委和北京胸科医院共同构建,纳入了通州区4家二级、三级医院和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肺结节、肺部肿瘤患者的就诊绿色通道,面向基层医师,围绕肺部肿瘤的防治,加强规范化诊疗、精准化管理的培训。

医联体新成员单位加入(受访者供图)

“肺部肿瘤早期难发现、易漏诊,许多肺癌患者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肺癌防治一定要把战线提前,重视早筛、早诊,这绝不是一家医院就能完成的,需要构建筛查、诊疗网络,而社区卫生中心是这一网络中的关键成员。”

庞宇指出,基层卫生机构其实才是肺癌防控的“前哨站”,要承担好这一任务,基础设施要完善,比如实践证明,CT设备的普及对肺结节的筛查很有必要,而医院之间的沟通系统更要顺畅打通。

现在,这一专病网络内的所有医疗单位,可以远程发送病例影像,邀请北京胸科医院等网络内的专家联合会诊,让患者在社区筛查、在三级医院诊断,如有就医需求,可通过绿色通道高效诊疗。

同时,面向全市,北京胸科医院已经搭建起院所联动远程诊疗平台,构建了与北京市各结核病防治所之间的诊疗协作网络。有媒体观摩了一次远程会诊的全过程,大兴区结防所通过高清视频简要介绍患者病情以及用药情况,患者的检测影像资料也同步传送,北京胸科医院的3位专家通过询问、讨论,确定了最终的科学治疗方案。

从院际协作到患者服务,北京胸科医院积极应用人工智能、远程诊疗等技术,打造“智慧医院”。庞宇指出,远程诊疗不等于简单的医患线上沟通:“我们是通州区第一家拿到牌照的互联网医院,开展远程诊疗的关键,是要保证与院内诊疗水平的同质化,这需要一系列硬件、智慧系统的支持与医生培训,我们也克服了很多困难,逐渐赢得了患者信任。”

目前,北京胸科医院能够让许多患者在初诊后,实现线上复诊、远程多专家会诊,让外地患者大为减轻了求医负担,并有力地支持了中西部地区的结核病防控工作。

真诚“医嘱”:

医护群体解压,家庭幸福是关键

作为北京胸科医院分管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党委副书记,庞宇也是一位精神心理学的主任医师,擅长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诊疗,有着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庞宇带队,面向一线医护群体开展过紧急心理援助;本次访谈之际,正值庞宇赴藏义诊归来,此行系第三次入藏,随全国青联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服务团来到山南市,为藏族同胞、当地医务人员和援藏干部提供了专业心理健康咨询。

针对医护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疏解心理压力,庞宇给出了一系列建议。

“医护群体工作繁忙、容易有加大压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首先需要顶层设计,构建长期稳定的医护心理支持系统。”庞宇向“医学界智库”指出,短期的心理疏导,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咨询者可能暂时得到情绪缓解,但引发痛苦的源头得不到解决,压力会长期持续存在。

“防患于未然在心理领域同样重要。”庞宇表示,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不仅在出现问题后,能系统地为当事人提供支持,更能够在抑郁、焦虑等情绪和睡眠障碍出现前,及时发现当事人的异常状态,对忙碌的医护群体而言,这一点十分必要。

庞宇建议广大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家庭与亲子关系,包括与父母、子女的关系,为家人、为自己经营一个温暖的家,这对避免或缓解工作上的焦虑、抑郁,实际至关重要。

“很多医生能够做到像爱亲人一样爱患者,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也希望大家在忙碌之余不要忘了,自己的小家同样要好好呵护。”庞宇介绍,北京胸科医院也比较注重对员工家庭的关心,倡导大家与父母、子女之间多多沟通、消除误解,暖心的家庭氛围,能为工作中的攻坚克难提供强大后盾。

中秋佳节,北京胸科医院领导与员工共同制作以“花晨月夕”为主题的文创月饼,构建祥和温馨的院内文化(受访者供图)

展望未来,北京胸科医院将继续以重性肺部感染性疾病、胸部肿瘤疾病的研究为中心,推动医院多学科科研与诊疗能力不断发展。庞宇同时指出,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压力长期以来被各方忽视,北京胸科医院联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相关疾病专委会,计划联合国内多领域专家,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结核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专家诊疗共识,助力结核病群体的全生命周期照护。

撰文丨张皓宇 责编丨宋昆仑

来源:医学界智库微信公众号


作者:

北京胸科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