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聚力赋能,副中心文化产业踏上新征程
2022-11-11 14: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他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产业发展,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首次开展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认定;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政策,大力推进副中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创新搭建多模块文化产业服务综合体;全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聚力赋能。

标准先行

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标准化认定

随着通州区老旧厂房不断转型利用和提质升级,越来越多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区相继涌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通州区高度重视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致力于引导并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制定并发布了《通州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管理办法》规定:对入驻率及文化企业占比均达到50%标准,且产业业态清晰符合规划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从园区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改造情况、文化企业入驻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审,进行区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

据了解,首次通州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共有14家文化产业园区获得区级认定及扶持。其中有以元宇宙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大稿国际艺术区,有以电影为主题的东郎(通州)电影创意产业园,还有以演艺演出为主要业态的台湖演艺车间……《管理办法》的发布为副中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再次指引了方向,提升了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政策扶持

大力推进副中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8月,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个数达到162家,收入合计213.6亿元,位居全市第六位。

为进一步优化“一区三镇”文化产业集聚区营商环境,培育引进文化产业中坚力量,引导文化领域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央企、民营龙头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入驻通州,提升产业服务能级,完善文化产业园区业态,加强文化人才配套服务,通州区制定并发布了《通州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2年版)》。

根据政策文件,对投资额度达到一定标准或区域经济贡献较高的文化企业给予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为鼓励文化产业园区争取获得国家级、市区级认定,将按层级获得不高于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园区特色产业业态成型,提升园区整体营收规模,引导园区运营方引入重点文化企业、完善延展上下游产业链,对于整体经济贡献达标并通过进一步认定园区将给予运营机构不超过1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入园企业也可以同时分享其他产业资金奖励。据了解,首次开展评审,共有4家单位获得扶持。

服务优化

创新搭建多模块文化产业服务综合体

数字化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的政府指导部门,通州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中心通过数字赋能、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通州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平台运用数字化、可视化和地理信息技术,进一步搭建通州区文化产业集政策、活动、招商、人才培养多模块于一体的产业服务综合体,全新呈现文化产业系统化服务功能。其中,产业地图通过大数据形式展示通州区文化产业现状;五大模块在文化产业政策、企业服务、人才培养、产业活动、园区空间等五个方面对文化企业进行全方位服务。

截至11月,该平台已经汇集通州区文化产业园区11家,文化企业79家,产业政策、活动及其他内容超过80条,下一步,产业平台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各项功能,增加五大模块的服务内容和互动性,建立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台账,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抓实抓好各方面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全面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千年之城”。

文/王琳琳


作者:

通州文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