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企业集聚,副中心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2022-11-21 15: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他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和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通州文化产业服务平台特别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在全区文化系统掀起学习二十大精神热潮,展现副中心文化产业新面貌,推动副中心文化产业踏上新征程。

2022年农历年初一北京台春晚中,蓝色光标旗下虚拟人苏小妹与真人同台演出跨次元实境舞台秀《星河入梦》,让场内外观众无不惊叹元宇宙的神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搭配传统剪纸艺术的白色的运动衣,阜平娃娃们身上的虎头衣、虎头鞋、虎头帽……一款款由北京瀚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造型考究、彰显国风、表达浪漫的服装造型惊艳世界。

同样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自唐人坊制作1000多个京剧人物造型的绢人娃娃,送到了延庆和北京冬奥村的运动员公寓里,其中4个9寸京剧绢人娃娃还被作为“冬奥礼物”赠送给了小萨马兰奇先生。

伴随着副中心的文化产品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副中心高质量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与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不断优化“一区三镇”文化产业集聚区营商环境,培育文化产业中坚力量,引导文化领域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央企、民营龙头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入驻通州。截至2022年8月,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个数达到162家,收入合计213.6亿元,位居全市第六位。

科技型文化企业集聚

2022年8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时间,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以文旅内容为特色的元宇宙应用示范区,培育、引进100家以上元宇宙生态链企业,落地建成30项以上“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项目,推动制定一批元宇宙相关标准。该《行动计划》吹响了城市副中心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号角。

山魈映画、蓝色光标全资子公司蓝色宇宙、德火科技,成长性区块链及人工智能企业天成通链、声智科技等元宇宙头部企业纷纷集聚副中心;大稿国际艺术区开始打造全国第一个元宇宙艺术产业园……副中心正在不断探索元宇宙技术的新体验场景和元宇宙产业集群的构建,实现更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价值转化。

新视听企业成新增长极

随着副中心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演艺演出环境不断提升,元宇宙产业抢先布局,一批网络视听产业在副中心加快集聚。

数据显示:2021年,城市副中心新视听产业新增持证数量及年产值位居北京市前三名,今年上半年,副中心新增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69家,占全市新增机构总数的11.8%,持证机构总数达1687家,同比增长30.37%。

其中有擅长用内容IP为品牌赋能,用大数据管理品牌资产,中国领先的数字营销机构云锐集团;有以技术和创意为驱动,专注于动画内容(视频、剧集、电影)创作策划与IP改编的声影文化;还有开展剧本创作开发、版权交易、影视制作、投资拍摄、短视频制作运营、营销发行、商务开发、跨产业链合作等业务,下辖奇光营销、奇光MCN、奇光电商等多个厂牌,行业内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媒体内容营销集团北京森林影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新视听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副中心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

传统文化企业焕发活力

北京绢花、绢人、漆雕、花丝镶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多从事传统文化的企业开始为这些非遗产品穿上了“新嫁衣”,将这些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产品,通过创新的设计和改良,打造成一个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从事传统文化的企业也逐渐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位于张家湾镇的唐人坊,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绢人经过不断改良,创造成可批量生产同时兼具传统技艺的“唐娃娃”, 这些唐娃娃,还作为国礼,在G20峰会、一带一路、东盟论坛、中非论坛、冬奥会等国事场合中,被赠与国际友人。

位于宋庄的吉兔坊,将传统非遗兔爷经过创新设计,打造了一个个主题盲盒,并且衍生出了书签、胶带、冰箱贴、手帐本等众多文创产品。创新的产品为他们打开了新的销路,电商、企业、博物馆等合作渠道不断拓展,老北京兔爷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近年来,通州区全面推进传统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非遗与旅游、文创等融合创新,传统文化企业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抓实抓好各方面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全面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千年之城”。

文/王琳琳


作者:

通州文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