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坚”有多个意思,包括牢固、坚实、不动摇、不改变、攻坚等;“守”也有很多意思,如保持、看管、维持原状、遵守等。坚守总的意思就是坚定地遵守,不轻易放弃。我更喜欢不轻易放弃的解释,一是对医学的职业不放弃,二是对患者的救治不放弃。
许多人学医,更多的是看到医学光鲜的一面,如作为一名医者在外人眼里还是很体面的职业;患者围在身边问这问那,医者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可医疗工作一旦干起来,就没有想的那么轻松了。从学业上来讲,学医就比其他专业的学业多了几年,而且要读的书也不少,每本书都是大部头,非背下来不可。当年在医学院学习,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即使这样,还是觉得书读得不够,读得不深。毕业成为住院医就开始一阶段、二阶段规范化培训,24小时都要待在医院,病房有事第一时间就要叫我们。后来到急诊工作就更加繁忙,几乎在别人休息节假日的时候,我们都在临床一线坚守。
工作干得让人都竖大拇指,可与在其他岗位工作的同学一聊起薪酬待遇,顿时黯然失色。就这样,一部分信念没有那么坚定的人,就离开了医圈,另谋高就了。当然我也不是铁板一块,开始的时候也有过动摇,而且业余时间也在公司体验了一把。但后来援藏,让我有了使命感,有了更大的责任心,加上艰苦环境的锻炼,我与当时朝夕相处的当地医务人员一比,有了知足者长乐的豁达。
随着在临床磨练的时间越久,越发感受到医学带来的益处不仅仅是浅显地认为自己治好了几个患者,而是在患者身上见到了人性许多闪光点。如患者在你困惑、无奈的时候,给予你的信任和鼓励;患者在面对疾病痛苦时的坚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的淡定,让你获得的感动等等……
如果你不是一位医者,就永远不会有亲身感受。人是有情有义的,医者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行医中触及心灵上的感动。走过了之前的彷徨,这些年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临床医学工作中,不再有任何杂念,更没有任何动摇。虽说是到了退休年龄,但正是对医学的坚持和热情,让我每天都在追求并在享受追求的过程中带来快乐。司汤达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再谈一下坚守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讲一个临床故事: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患有哮喘病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平时需要靠药物控制,生活尚能自理。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再次出现了精神症状,被送到了安定医院治疗。在安定医院住院期间,患者出现了呼吸系统感染、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后神志状况也出现问题,外周氧饱和度也低,安定医院考虑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把患者送到了我们急诊科。
虽然以前也接诊过从精神病院转过来的患者,也学到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相关诊断和治疗知识,但总是底气不足。一是精神疾病者几乎没有人的正常思维,办事、生活都不按常规出牌;二是精神的高度亢奋超出了生理活动的预期,不吃不喝不睡,自会给躯体带来伤害,而自身还感知不到;三是是药三分毒,治疗精神疾病的药同样如此,所以药物在控制精神症状的时候,也在或快或慢地损伤着身体健康的器官;四是精神疾病是一门专科学问,让非精神科的医生治疗有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患者,难度陡然增大。所以,对患者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医生一点不露怯,但到了监护室面对精神病患者的大吵大嚷,不配合治疗,或许每个非精神科的医生、护士都会面露难色。
前两周的治疗没有遇到太大的波折,患者喘憋、呼吸困难、血氧偏低的情况,很快用药物和氧疗控制了下来。虽然体温持续不降,但也没有高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动态把握了抗生素的调整,使感染没有进一步恶化。进食时有时无,饮水时多时少,但幸亏患者既往的营养状况还不错,血中蛋白变化不大,电解质一时的波动,补一补也能说得过去。精神状况时好时坏,睡眠时长时短,好在从胃管里能把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送到身体中去,配合安定医院医生的治疗,大起大落的精神症状的发作没有再出现。
可正当对患者病情充满希望的时候,患者突然出现了肠梗阻。上午才看了也关注了她腹部的情况,同时也问了家属是否排气?一切正常。晚上怎么出现了这种情况?当然我应该预料到:在急诊,病情的无常处处存在,也应该知道对于眼前这位患者危险随时会降临。因为肠梗阻,患者出现了反复、谵妄、胡言乱语等精神异常,进行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治疗后情况没有好转。次日体温升到了39度,脉氧饱和度开始下降,出现叹气样呼吸,患者开始神志不清。不得已在镇静的状况下,给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
当我再看到患者的时候,之前的希望几乎破灭,也跟家属做了最坏打算的沟通。可是家属的不责怪,全盘的理解,积极地配合,又让我隐隐约约萌发了一种不放弃的信心,冥冥之中也产生了一种希望。一周的时间不算长,可患者却经历了体温持续走高、呼吸衰竭、血压下降、低蛋白血症、肠功能衰竭等危急状况,以上任何一个不好的结果都会将患者已经不堪重负的生命置于死地。
医学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什么是必然?什么是偶然?又有谁能说的清楚呢?一周后患者脱机拔管了,体温也降到了正常,肠功能开始恢复,有了排气、排便。让我想不到的是,患者的精神状况有了质的改变,从不与我交流的患者,在我们之间竟然有了一问一答的互动。起初患者进食还有些呛咳,几天后患者就可以经口正常进食了。减少了输液量,停用了抗生素,拔除了胃管,患者甚至可以在病区来来回回走动了。前后36天,对于患者来讲是生与死的考验。
这样的故事在急诊并不少见,但我想说的是,临床救治不能说没有科学的成份,但许多时候成与不成却在偶然之间,医患双方都不能给出答案。所以,面对偶然性唯一要做的就是永不放弃的坚守。爱迪生说的好: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临床医学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作者简介:
赵斌,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兼总干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委员,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编委,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刊杂志编委。
医学人文点评:
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吴玉章寿辰祝词》中写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这里揭示的正是“坚守”的本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共产党人时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而这一进程中人民的健康无疑是根本基础。本文阐释了医者的人文初心,读来文风清淡,但又充满力量。笔者在文中提及的无论是对医学职业的坚守,还是对救死扶伤医者精神的坚守,无不昭示着“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真谛,彰显着医学人文的光辉!
点评人:庞宇
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