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似白色的棉花糖镶嵌在无际的蔚蓝上,在净透的蓝色背景下,排排高楼林立,干净又整齐,底下郁郁葱葱的草木,散发着深浅不一的绿,层次分明。抬眼望去,还能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群山,支起这如画般的轮廓。我站在北京积水潭龙泽南楼九层,感受着周围这一切的美景。
张奶奶今年103岁了,不慎在家跌倒,右侧髋关节骨折。老人跌倒导致骨折,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数据显示,跌倒已经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老年人跌倒会出现一系列后果,轻则肌肉扭伤,重则骨折甚至颅内出血。其中,髋关节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张奶奶骨折后,家里的儿孙们心急如焚,不知奶奶能否挺过这一关。
辗转了两家医院都告知因为患者岁数原因建议保守治疗,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老人赶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没想到急诊设有老年髋关节骨折绿色通道,张奶奶顺利的住进了创伤骨科南九病房。南九病房在2021年7月21日正式挂牌“创伤骨科加速康复外科示范病房”,旨为患者制定全程医疗计划,人性化与同质化医疗结相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快速康复为目的。
张奶奶进入病房,首先看到楼道墙上面的手工爱心小红花,以及用小红花摆出的JST造型,瞬间感觉病房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冷冰冰的样子,心里既踏实又暖暖的。我送给张奶奶一朵小红花,告诉她这朵小红花是护士亲手做的,寓意积极乐观友爱,每一朵每一针一线都表达着我们医护对患者的爱心,希望您在积水潭医院住院的日子里能够积极乐观、早日康复解除痛苦,张奶奶虽然腿很疼,但接过小红花时开心地笑了。
做手术的确很让人恐惧,张奶奶和家属术前很是焦虑不安。作为责任护士,术前我耐心地和张奶奶进行了全面加速康复的相关知识宣教,细致地了解奶奶还有哪些需求。我感觉到奶奶心中的恐惧,便拉着奶奶的手温柔地告诉奶奶不用害怕,手术很快就会完成,术后,身体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奶奶用力握着我的手,缓缓地说:“好,听你的!”我心中瞬间开心和感动,患者的信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医院取消探视,采取闭环管理的管控措施。张奶奶住进医院不能跟家人面对面交流,心情十分沮丧和不安。这时我摇身一变,就成了患者与家属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奶奶通过手机与家属视频通话,减轻她的不安。张奶奶做完手术,回病房安置妥当后,我赶紧去病房门口“报平安”,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家属安心。
张奶奶术后很快就好起来了,高兴地给儿子打电话说:“病房住院环境很舒适,医生护士都很负责任,一天查很多次房,自己的高血压、糖尿病也都处理的很好,医生护士都特别好,现在都不让探视,没事儿就别来啦……”
我在一旁听着张奶奶的夸奖,拉着奶奶的手说:“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配合!”张奶奶开心地笑了,百岁老人的笑脸像孩子般天真浪漫,令人感动。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看着每一位患者康复后露出幸福的笑脸,我热爱创伤骨科这个大家庭,我们护理队伍中人才辈出,有的护士会绘画、有的酷爱读书、有的喜欢跑步、有的懂茶道、香道……这不仅丰富了每位护士的个人经历,也提高了科室凝聚力。大家在休息的时候总喜欢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把没有爱好,找不到方向的护士也带动了起来,积极乐观向上友爱的生活态度是我们科室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工作氛围,友爱的同事关系,促使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我们之间的爱,传递给患者,患者一样感受到爱,对我们喜爱有加,进而又促进了我们的工作动力。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给予爱,我们收获爱,让爱永远的散播开吧。
霍妍,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管护师,200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护理专业,现为北京市骨科专科护士,北京市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参与专业书籍编写2部、核心期刊发表4篇论文、参与市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1项,并多次参与创伤骨科加速康复示范病系列活动全国巡讲。
医院是人生的“4S”店,它的服务领域囊括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人文医学就是要构建“有温度的医疗”,让患者在医院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如何能够让老年患者在桑榆之年感受到医疗的温度是摆在每一位医者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老年髋关节骨折的绿色通道中,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对这一特殊就医群体的关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也流露在科室住院环境的布置和医护人员及时的“报平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100岁奶奶灿烂的笑脸”洋溢在每家医院。
点评人:赵铁夫 | 北京安贞医院医患办副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