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管这十年|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22-10-31 12: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十年来,市医管中心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带领22家市属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造优质医疗、精准医疗和有温度的医疗,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2017年起,市医管中心把推行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改革与改善并重、创新与服务并举。以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突出的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聚焦医疗服务的难点、痛点、热点,持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从8个方面24个维度推出改善医疗服务“规定动作”74项,主动创新“自选动作”328项,推动市属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由“保基本”向“高品质”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坚持资源下沉 服务扩容,提高人民群众就医可及性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市医管中心充分发挥市属医院在均衡优质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格局中的作用,引导市属医院深入推动医联体建设,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优化远程医疗服务,探索新合作模式,提升区域协同服务能力,让患者能更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2018年,市医管中心着手建设紧密型儿科医联体,目前已推进四批试点建设,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北京友谊医院等三家市属医院与天坛医院、京煤集团医院等15家医院开展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实现了专家互通、院内制剂互通,提升帮扶医院儿科诊疗水平,推进儿科常见病就近诊疗,工作实施以来,被帮扶综合医院儿科诊疗量明显增加,儿科月均门诊量增加8490人次,增幅达41%;月均出院人数增加232人次,增幅29%,相当于新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儿科,儿科病种逐渐扩大,优质儿科资源得以覆盖延伸到薄弱区域。

推动康复医联体建设。市医管中心高度重视市属医院集团化协同发展的措施和手段创新,通过构建“2+14”康复医联体模式,在市属康复医学特色医院(小汤山医院、老年医院)与14家市属医院之间建立了顺畅的双向转诊关系,以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项目为蓝本破题康复医联体发展瓶颈,目前康复医联体合作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由8.3天降至6.7天,相当于多解决7.17万名患者的住院问题。推行医疗康复一体化连续服务。

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

组建高血压、糖尿病等医联体慢病专家团队,积极探索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紧密合作的服务模式,组建了29个以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4种慢性病为主的医联体慢病专家团队,通过社区转诊患者年均2万人次,构建了慢性病防治新模式。

建立急诊医联体,推广急诊患者优先收入院协调机制,市属医院与46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急诊医联体,由急诊转至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患者年均7000人次,促进医联体内双向转诊。

引导向基层合理分流。通过医联体扩容优质医疗服务,推动形成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开展多项托管及郊区区属医疗机构“区办市管”,向本市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城市新区输出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区办市管——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

坚持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以群众的期盼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方向

市医管中心聚焦群众反映的高频难点问题,主动治理,开展服务品质提升行动,深切回应人民群众在就医领域的急难愁盼。

诊疗流程更优化。针对患者反映强烈的门诊看病“三长一短”问题,2016年起,市医管中心组织市属医院在全行业率先开展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据统计,2021年,市属医院预约就诊率为95.4%,精准分时段预约至30分钟。挂号平均用时44秒,挂号效率大幅提升。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由2017年的81.94分钟缩短至2020年67.76分钟,为每位患者节约时间14分钟。市属医院提供急诊预缴费,减少急诊患者往返排队缴费,实现社保卡等“亮码就医、脱卡就医”,并完成智慧导医导诊、票据打印、移动支付、就诊提醒、检查结果查询推送、处方查询、复诊预约等全链条服务,积极拓展检查预约服务模式,实施门诊全时段采血,真正实现患者少排队、少拥挤、少等候。满意度调查显示95.86%的患者对挂号服务方式的改变感到满意,77.61%的患者认为门诊大厅拥挤现象明显好转。

 

就医环境更舒适。从2017年开始,市医管中心在市属医院推行“厕所革命”,配备卫生纸、洗手液解决患者之急,厕所全部实现保洁定人定点定时,患者如厕体验明显改善。设置母婴关爱室,开展院容院貌整治,增设温暖座椅、储物柜、充电宝、热水器、轮椅、药品整理台等便民设施。开展老年友善医院建设,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展护理评估,设置无障碍通道、防跌倒扶手、紧急呼叫装置等,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坠床等风险,强化患者急救保障。加强停车管理,规范院内停车秩序。市医管中心从小处着眼、细微入手,努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医疗态度更温暖。践行“温暖医疗、温馨服务”,倡导真诚温暖交流,改善全流程服务态度。累计开展30余场次多维度、多层次医患沟通培训,制定关键环节沟通指南,全方位改进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增加服务窗口语音提示,打造温馨语言环境。推广叙事医学实践,依托人文巡讲、人文科室建设等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累计开展人文巡讲300余场,培训医务人员数万人次,市属医院人文科室已达123个,人文科室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开展党团员亮身份活动,依托党员示范岗/区、责任岗/区和青年文明号等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团员亮身份”主题活动。截止目前市属医院共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责任(示范)区”等700余个,开展志愿服务8000余人次,提升医务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建立“无哭声手术室”,为手术患儿配备卡通车、动画片以及书籍等,并提供术后家长陪伴服务,服务患儿近万人次,缓解患儿紧张情绪,营造温馨就医氛围。

 
 
 

坚持提质增效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医疗水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日间服务,内生新动力。在市属医院空间、床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推广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组织具有资质的市属医院全部开展日间服务。日间手术服务加快了住院病床周转,提高了病床资源利用效率,也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手术的时间,把更多的床位用于收治疑难危重患者,进一步缓解了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同时降低了医保支出,减轻了患者负担,实现多方多赢。

创新模式,提供更优质诊疗服务。开展工作日延时、提供双休日服务,动态调配医师出诊单元及接诊人次。建立知名专家团队院内分级诊疗工作模式,通过团队层级转诊方式,使真正需要知名专家诊疗的疑难病患者得到及时诊治,推出7批次共217个知名专家团队,服务患者近200万人次,保障疑难重症患者向“大专家”求医问诊的需求。推出湿疹专病、糖尿病足专病等1258个专病专症门诊,为患者提供“对症挂号”的精准服务,累计服务患者近700万人次。推出护理门诊134个,开展了伤口造口护理、慢病管理等患者亟需指导的护理服务,年服务患者40余万人次。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出疑难症多学科联合门诊183个,专病中西医联合门诊100个,减少了患者多科室间往返,年服务患者30万人次。

多学科(MDT)诊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在固定MDT的基础上,建立根据诊疗需求动态调配MDT的诊疗管理机制,减少患者就医次数。提供多元化MDT住院服务,由多学科专家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疾病的病例进行讨论,组织多学科会诊,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模式,特别是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医生围着病人转”的诊疗模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疗效率。

丰富互联网诊疗内涵,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充分发挥医疗+互联网、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的优势,推进互联网诊疗及互联网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复诊及送药到家等服务,实现看病就医由“繁”到“简”。截止2022年9月底,市属医院通过互联网诊疗累计89万人次,其中外地患者占就诊总量的54.5%,减少了患者往返奔波的麻烦。线上药学咨询超5000例次,目前周均送药到家服务患者1.4万人次。以肿瘤医院为例,因肿瘤疾病的特殊性,肿瘤患者需要长期复诊和用药,通过线上就诊为患者节省交通、住宿等费用,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据乳腺中心不完全统计,每位患者可平均节省费用3895元。首儿所互联网医院的科室覆盖线下临床所有专业,并全面开放小夜班号源,互联网门诊时间从原来的17时延长到21时,目前月均在线服务患儿2万余人次,社会反响良好。

 

在市医管中心系统的努力下,通过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提升医疗质量,“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体验”的理念已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之中。市属医院的诊疗功能布局、就诊流程设计从“医生怎么看病方便”逐步转变到“患者怎么就诊方便”,市属医院在市医管中心的引领推动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患者切切实实地感到暖心变化,患者满意度由2016年的89.87分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94.31分。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市医管中心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品质,全力推进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带领市属医院为首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提供更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护佑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

2017~2022年市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整体维度


作者:

北京医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