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平稳控糖?
2023-02-22 14: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2021年12月6日,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IDF世界糖尿病地图,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估计为1.4亿。我国不断更新糖尿病指南,血糖管理指南亦层出不穷。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症状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糖尿病强调综合管理,血糖管理是其中重要一环。

正常人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小时<7.8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7 mmol/L,餐后 ≥11.1 mmol/L。

01糖尿病诊断[1]:

★糖化血红蛋白A1c≥6.5%。(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三个月血糖控制情况。合理目标小于7%,正常4-6%)

★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相比有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是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二是弱化了症状指标,更多人纳入糖尿病范畴,得到早期诊治。

02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及其特点或类型:

近年来,血糖波动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血糖波动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不仅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即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还包括长期血糖波动,即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性[2]。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究竟应如何管理?降糖达标的同时避免低血糖并减少血糖波动。

胰岛素是1920年被发现的,至今已经有100年的时间了,而从第一个非胰岛素类降糖药问世以来,其实也已经经过了70年的时间,在这70年中,降糖药的发展日新月异,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止。近70年,降糖药物研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03糖尿病用药分类[3]:

1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首选胰岛素,可与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联合使用。胰岛素种类: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

(1)肥胖型首选二甲双胍

(2)非肥胖型首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3)单纯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首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

(4)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餐前血糖轻度升高首选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5)糖尿病合并肾病者首选格列喹酮[1]。

2型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则应采用胰岛素(insulin)治疗: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酸中毒、合并感染、创伤或大手术、妊娠、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生活方式的干预对糖尿病的控制也是毋庸置疑的。饮食干预、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是血糖控制的基石。

糖尿病患者需要树立一种意识,一说到治疗,不仅仅想到药物,其实控制饮食、合理运动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更有助于控制糖尿病。

通过积极生活方式管理,改善能量代谢失衡是缓解2型糖尿病的根本策略,也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糖尿病患者应在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对自己最合适有效的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规律的用药,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合理、平稳的波动范围内,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1,4]。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2.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2017,33(8):633-636.

3.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1-12.

4.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189-195.

来源:北京医管京城药师

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宋微微

审核: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副主任、主任药师白玉国


作者:

北京医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