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到达指定位置!”6月27日,随着对讲机传出到达指令,历经两天共计170米的“空中漫步”,全国单层网壳体系滑移距离最长、难度最大的项目,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工程钢结构屋盖顺利实现滑移就位。
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总建筑规模约13.3万平方米,地上两层约3.1万平方米、地下三层约10.2万平方米。其主体部分被巨大的钢结构包围,钢结构总用钢量达到1.3万吨,其中枢纽区投影面积为1.3万平方米,整个钢屋盖全部由单层钢箱梁网壳结构组成。
从施工现场放眼望去,场地的中部与朝阳站西出入口相连。中间两根“巨柱”托起了整个交通枢纽的钢结构屋盖。未来,这里将作为枢纽站换乘大厅,为乘客提供铁路、地铁、公交、出租车换乘空间。
由于时间紧工期重,工作面交叉涉及比较多,项目团队需要把各个工序、流程梳理得更加清晰。为了加快整体工程进度,项目团队放弃传统的散拼施工方式,预先将屋盖钢结构构件拼装完成,通过此次滑移让屋盖“归位”,有效地缩短了数月工期,达到了同步施工的目的。拼装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新技术,枢纽屋盖采用薄型网壳钢结构,后续随着幕墙部分的施工,阳光可以直接引入地下空间,更显敞亮。
本次屋盖安装方式从传统的分片散拼吊装变为更具难度但效率更高的整体滑移方式,整体屋盖结构在现场预拼装成型并通过轨道滑移就位过程中,由于屋盖为柔性结构,跨度较大,因此需要首先对屋盖加设托架,实现带托架滑移。同时,项目团队还在有砼柱及砼梁的位置上布设多条滑移轨道。在滑移过程中,滑移单元通过托架支撑,尽量保持原标高滑移,免去就位后的回落处理,以降低施工安全隐患,节约工期。
由于滑移部分重量约3200吨,整体跨度大、易形变。为了满足滑移要求,使整体钢结构屋盖的形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项目团队经反复计算分析,在避开网格柱的同时,分别在7、11、14、17轴线布置4条滑道,在整个屋顶区域设置36个滑靴,每条滑移通道上设置3个顶推点,每点布置1台液压爬行器,确保整个钢结构屋盖平稳推进。在滑移过程中,项目团队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并针对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避免了滑移过程中的偏移、“卡轨”现象,确保了整体施工的安全平稳有序进行,此次滑移的顺利就位也为下一步开展室内、幕墙及屋面部分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京沈客专朝阳站配套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承担京沈客专、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客流集散功能,同时满足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城市交通方式换乘要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客流集散。
供稿:公联公司党委
编辑:韩云竹
审核:关华 郝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