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三千余年的历史中累积形成的,特别是自金贞元元年(1153年)成为都城后,经历元明清三代的文化浸润,更培育了京师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代表。
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圣地
自清代以来,北京在中国学术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渐凸显。清廷实行稽古右文政策,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无论顺治、康熙还是乾隆,对儒家文化除了政治的需求外,都表现出了个人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为展现清廷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倡导,乾隆决定修建辟雍。辟雍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是天子“承师问道,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辟同璧,系圆形玉,以法天,于雍水侧,象征教化流行。但自隋唐后,已失传。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冬,辟雍落成,主殿是一座重檐黄瓦攒尖顶的方形建筑,四周环以圆形水池。国子监辟雍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礼制象征意义,充分体现了美学价值与文化精神的统一,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最高学府的礼制建筑。建成后,清帝每年要在这里举行经筵大典,听大学士讲解儒家经典,国子监学生都在堂外听讲。
清廷在紫禁城内设立了国史馆、方略馆、起居注馆、实录馆、玉牒馆等修书机构,编纂了二百余部、二万二千余卷史籍,不仅系统地整理了三千余年中国古代的典籍,还保存了清代的丰富文献,刊刻了武英殿版精品图书。其中,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是两项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
质郡王永瑢等为遵旨议定《四库全书》章程事奏折(局部)
有关北京的历史典籍也是在这个时期整理编纂的。其中,最具价值的是《日下旧闻考》。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时任日讲起居注官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利用入值南书房的便利条件,开始从一千六百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关于北京的资料,夜则挑灯苦读,日则踏遍郊野,走访山僧村老,辨识残碣断碑,历时三年编成《日下旧闻》,共计四十二卷,记述了自轩辕黄帝都于涿鹿(今北京西北)至清初的北京历史。乾隆年间重新修订、增补《日下旧闻》,纂成《日下旧闻考》,共计一百六十卷,几近原书的四倍。由于这两部巨著的编纂,不少残失古籍所载珍贵史料,得以保留至今,为系统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崇经术、兴文教的大背景下,北京成为全国文化精英荟萃之地,造就了许多执掌文坛、开创学派的巨擘大师。汉学初兴时期的著名学者阎若璩,自26岁始三次入京,其学术成就主要是在京师完成的。他的主要著作《古文尚书疏证》,开辟了辨伪学的途径,为乾嘉学派的产生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将汉学推向高峰的皖南学者戴震,至京师后结识名流王鸣盛、钱大昕,学问日进,声重京城,成为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徽学掌门人。散文大师姚鼐,在游学京师期间,才得以一展天翼。他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相济的主张,并以名言“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者乎”,使这一文学流派大彰于世。桐城派是继唐宋八大家之后,古文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民族文化的融会之地
作为中国古代都城文明最终结晶的北京,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建成的。无论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汉族建立的明朝还是满族建立的清朝,他们都共同继承、推进了中原农耕文明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建构,在认同儒家文化的同时,还为这一主体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原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铸造,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巩固的基本原因。
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说服女真贵族迁都燕京,定为金中都,为的是掌控中原、推行汉制。当他率领金兵,抵达长江时,吟诗道:“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诚然,他要取宋朝皇帝而代之,但追求的仍然是实现文化的同一。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改称其为燕京,在访求辽朝旧族中,得耶律楚才。耶律楚才虽为契丹人,但精通儒学、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他按汉制制定君臣礼仪,并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编印儒学经典,请用儒术举士,可见元朝自蒙古国建立之初,就以中原文化为立国之本。清朝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后,在维系八旗制度的同时,悉行明制(即汉制),并以承继中原正统自居,礼葬明崇祯帝,任用归顺的明朝旧臣,既往不咎,实现的也是文化的同一。
清代京师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中心,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机构的建设(例如理藩院的设立)和对地方的管理,增强了首都的凝聚力。清政府规定,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每年都要组成年班进京,朝觐清帝,述职听事,其人员包括王公首领、伯克(新疆地方职官)、喇嘛、堪布(西藏佛教僧职)等。新年期间,清廷在紫光阁举办盛大的新正宴会,奏中和韶乐及蒙古、新疆、金川各蕃部乐,舞庆隆舞,演杂技,招待年班人员。正月十五上元节时,还要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前,燃放烟火,举行盛大的民族欢庆晚会。这些活动对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封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人的上谕(局部)
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在多伦诺尔召集喀尔喀蒙古会盟,康熙帝亲自主持,解决了漠北蒙古各部的纷争,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使清代北疆形成安定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返回京师途中,望着古北口长城,康熙帝感叹道:“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疆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代北京长城已成为连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纽带,将中原农耕区与塞外游牧区联为一体。
正是在北京,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汉族的先进农耕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将儒家传统文化辐射到边远地区,不但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血统的混合,而且使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的中华民族。
地域文化的荟萃之地
人是文化的载体,京师文化和城市性格是由北京历代居民培育和传承下来的。特别是近三百年清代北京人更是对今日文化传承具有直接的影响。清代北京人主要包括三部分:仕宦、旗人(包括宗室)和商贾百工,他们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士文化、八旗文化和市井文化。
以宣南文化和什刹海文化为代表的士文化
清代北京外城居民以汉族为主,且多为流动人口。外城西部,特别是宣武门外,是仕宦聚集区。除朝官、京官是较为长期的居民,多数则为流动人口,包括进京赶考的士子、参加谒选的进士、应诏述职的官员等。按照清制,凡在家乡等待任命的进士,遇有知县空缺,都要进京参加吏部组织的铨选,并于赴任前觐见清帝。由此可知,这部分入京人员数量很是可观。康熙年间,曾有这样的趣闻。时任左都御史、入值南书房的徐乾学,住在神仙胡同(原明代严嵩故居,又称丞相胡同,紧邻北半截胡同),在士人中享有极高声誉,“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一时,士子争相赁屋于神仙胡同,大有人满之患。每晨五更,在徐乾学要入朝时,这些举子大声朗诵诗文,使其听之,如是数日,得到徐的赞赏,便延誉于朝。这可能也是举子喜欢住在半截胡同附近的一个原因。清代宣南,具有浓郁的儒风士俗,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心理、生活情趣的士文化圈。“处为真儒、出为循吏”,是他们的准则。平时以文会友、诗酒唱和,蔚为风气。陶然亭、慈仁寺(报国寺)、长椿寺等处,是他们雅游的经常去处。士人尤喜藤萝,多以其命名书屋,诸如古藤、紫藤、青藤、双藤等。在戏曲欣赏方面,他们偏爱高雅的昆曲。
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纪晓岚故居
什刹海也是清代京师的人文荟萃之地。时人描写这里的景致道:“后门外李广桥一带,明湖滉漾,大似江南水国。每过其地,辄令人起秋风莼鲈之思。有庆龙堂,水槛迴廊,轩窗四敞。盛夏入其中一望,芰荷芦荻,时与凫鹥鸥鹭上下浮沈。薰风媵凉,心清香妙,恍如置身海上三神山。”银锭观山、碧湖荡舟的优雅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巨匠大师。
文人在什刹海地区的雅游和诗酒聚会更是丰富多彩。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在后海北岸的宅第有渌水亭、通志堂、花间草堂等建筑。其子纳兰性德经常在园中招待京师名士,诗酒唱和,进行文学创作。一时渌水亭、通志堂成为名闻京城的诗坛。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法式善、翁方纲,也经常在什刹海招集同人,研讨诗文,开怀畅饮。据载,当年翁方纲曾集二十四位诗人于湖上酒楼,每月有诗会。一时群羡为神仙中人,如法式善、何兰士诸人皆曾与会。
清代内城的旗人文化
清朝入主中原后,实行居重驭轻的政策,在京师实行“满汉分城居住”。于内城按照八旗方位,安排满族军民的住房,内城东部依次为镶黄、正白、镶白和正蓝,西部依次为正黄、正红、镶红和镶蓝,所谓“以左右翼为辨,分列八旗,拱卫皇居”。 为了防范宗室分裂势力的产生,在明朝“三不”(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诸王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的条款。由于不加“郡国”即无须到外地“就国”,因此不但旗人住居京师,皇子分封后的王府也俱在京城,这是北京旗人文化、王府文化产生的原因。
按照清制,旗人皆由政府供养。当他们18岁成人后,除了“上则服官,下则当差”外,不许从事其他职业。有事时,披甲从征;无事,则习满语、练骑射。根据级别,旗人可分到一定数量的房屋,领有兵饷甲米。所谓“吃皇粮”即源于此。此外,清廷还通过各种举措,诸如生息银两等,解决年节婚事的补贴。每年在北海举行冰嬉比赛,颁发赏银,这是“寓赏于练”。八旗中的佐领,大部分都享有世袭权,称为“世职”。旗人不得离旗居住,即使外任旗员,其子弟满18岁后,也要遣回京师当差。清廷并不鼓励旗人通过科考进入仕途,因为他们有经过笔帖式做官的捷径。为了防止旗人染上汉习,清廷对旗人的管理相当严格,不允许他们赴外城戏园看戏,偶有犯者,被九门提督查出,即加严惩。除了可以听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其他的娱乐实在不多。闲暇之时,旗人出城遛鸟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消闲活动。当时京师流行的一首竹枝词,生动地刻画了旗人兵丁的形象:“衫敞前襟草帽横,手擎虎叭喇儿行。官差署了原无事,早饭餐完便出城。”
清代外城东部的市井文化
外城东部,包括大栅栏一带,是商贾百工聚集区,这里堪称京师最为繁华的闹市区域。不但阛阓林立,饭庄、酒楼、戏园也多集中于此。京师商人从事的行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例如,银号、成衣、药材等业,多为浙东人所经营;香料、珠宝、玉器等业,多为广东人经营;估衣、饭庄、绸缎等业,多为胶东人经营;票号、钱庄、当铺、颜料、染坊、粮食、干果、杂货等业,多为山西人经营;铁、锡、烟袋等业,多为山西潞安州人经营;纸商多为福建延平、邵武人。商贾所建会馆为工商会馆,大多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约有五十余所,兼有行业和地域性质。这些跋山涉水而来的商人,将生意兴隆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各行各业除了崇奉财神爷外,都有相应的行业神和地方神。例如,颜料行奉葛、梅二仙,玉器行奉邱真人,土木行祭鲁班,铜、铁、锡、炭等行祭许真人,药行奉神农,梨园会馆则祀老郎神(有说即是唐明皇)。这些行业神、地方神增添了京师的神祇。起源于闽南的天后信仰,就是由闽商传入北京的,从而使京师的民间信仰更具有全国性。会馆屋宇也颇具地方特色。例如,坐落于前门外大街东侧长巷二条的汀州会馆,正房椽子每根都雕成象鼻形,向上卷起;挑梁上有双象瓜柱,梁头雕有天马、神牛等动物纹饰,具有典型的江南传统工艺特色。
商贾百工群体的休闲娱乐,也有别于仕宦。他们更喜欢属于“草台戏”的弋阳腔、高腔、京腔等。这些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曲,虽因“喧阗嚣杂”“难供雅人耳目”,却因“皆街谈巷议之语”,深受平民的欢迎。
北京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古都定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京师文化,北京的历史文化极其丰富,汇集了全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首都发展中,我们要切实保护、继承北京悠久的传统文脉,使北京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