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食补宜辛甘,养肝正当时
五脏对应四季,中医的特色与本质是对时间结构的重视。春三月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此时阳气萌动,地气上腾,万物复苏。中医学认为“肝应春”,即肝阳应春生之阳气,而主升发,性喜条达。 适逢春季,肝的疏泄功能增强,尤其是肝阳之气的升发作用尤为明显,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对肝自身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1]。反之,若其疏泄功能不能顺应春季的时序变化,表现为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则易伤肝。02
晚睡早起,戒怒忌郁
经历了秋收冬藏,人体内藏精甚于化气,各脏腑阳气均有不足[4],因而入春之后,更应加强锻炼,以促进阳气生发。相对于冬季,春季应晚睡早起,加强活动,使神志充沛而旺盛于外,以顺应春季升阳之气。但晚睡并非“熬夜”,《老老恒言》载:“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也”。此外,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亥焦子胆丑肝通,子丑系气血流经胆经、肝经之时(晚上23点至凌晨3点),此时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最旺,应当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03
保暖为先,慎避风邪
初春之际,乍暖还寒,昼夜温差仍较大,因阳气生发,腠理微开,外邪侵袭常易致病,此时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应遵循“去寒就温”之原则。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初春之时,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避免受寒。同时应以温暖舒适宽松的衣着为主,在注重保暖的同时不宜过于紧束以碍阳气之升散。此外,因风为春季主气,为百病之长,易夹杂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而发病。且风性主动,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因此头面部症状较多见,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鼻塞、流涕、眼睛发痒等症状,此时更应注意防护,慎避风邪。
四季与人体息息相关,作为四季之首的春季则显得更为重要,唯有依据季节的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方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赵燕,王乐鹏,杨阳,秦子舒,蒲晓田.中医“肝应春”理论内涵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5):1172-1175.[2]肖微,周俊,简晖.论形气神生命观与春季养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7):4330-4332.[3]贺颖,王彩霞.论中医春季养生调摄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3):666-668.[4]赵建业,何清湖.谈四时养生之春季养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2):336-338.[5]Murase S, Murase S, Kitabatake M, et al. Seasonal mood variation among Japanese residents of Stockholm[J].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95, 92(1).[6]李文娜,谈博,孙一珂,林红,马淑然.抑郁症患者褪黑素与HPA轴的四季变化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5):2707-2711.供稿丨中医科 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