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气候宜人,然而今年的秋天,很多孩子和家长却经历了一场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斗争。连日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科门诊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持续增加,医护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为满足患儿就诊需求,儿科多措并举,以应对此波病毒来袭。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群多为学龄期儿童,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一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也来得猝不及防。自9月初以来,我院儿科门诊量激增,接诊人数堪比往年冬季高峰,回龙观、新龙泽两院区日均门诊量高达400-500人次,日均输液量高达120人次。尤其是回龙观院区,单日输液量可达70-80余人次。
面对门诊量骤增,儿科第一时间与门诊部、西药房、院感处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多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迅速为回龙观院区儿科输液室调配输液椅;在新龙泽院区扩容输液空间,及时调配静脉输液用抗感染药物;在前期增加诊室、候诊区域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就诊、输液及雾化治疗区域,保障患儿有序就诊和治疗。与此同时,为缓解就诊压力,儿科有序增加医生周末出诊班次;在预约挂号的基础上,每日上、下午各提供20个临时加号名额,以保证急重症患儿的顺利就医。
科普微课堂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这种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支原体与病毒和细菌均有相似点,又有其独特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肺部体征较轻(类似病毒感染);而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 常规治疗细菌感染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效。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上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对象,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感染也逐渐增多。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北京地区每年8-12月为感染高发期。肺炎支原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至感染后数周都具有传染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发热多为中高热(38.5℃-40℃),咳嗽通常比较剧烈,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还可伴有咽痛、流涕、头痛等症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用药,例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都属于此类。病程早期或者轻症患者可以选择口服药物,口服药物无效或者肺部病变较重的患儿,需要尽早接受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静脉使用抗生素疗程通常为5-7天,有的患儿需要序贯口服2-3疗程,重症患儿需要酌情联合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激素冲击治疗或者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
目前尚没有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建议平时均衡膳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尽量避免到人流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应佩戴好口罩。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见误区
1、孩子只发热不咳嗽,或者只咳嗽不发热,肯定不是肺炎。
发热、咳嗽是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肺炎患儿会同时存在这两种症状。然而实际情况中,很多孩子的症状并不典型,有的可能只是反复发热,几乎不咳嗽;有的只是一阵一阵的咳嗽,并没有明显的发热、咳痰。流行季节如果孩子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或者连续咳嗽超过7天,都应警惕肺炎支原体肺炎,需要及时就医。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吃几天药或者输几天液,症状有所减轻,就自行停用了抗感染药物,停药几天后孩子又再次发热、咳嗽,病情反复。
体温恢复、咳嗽减轻是肺炎好转的表现,也是抗感染治疗有效的体现。但出现这些好转迹象时,并不表示疾病的痊愈,有可能肺部的病变还没有完全吸收。随意停药不仅导致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强,也可能使病情加重,增加遗留后遗症的风险。因此,要结合肺部病变情况,按照疗程完成抗感染治疗,才能彻底恢复。
供稿丨儿科 钱艺 师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