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庄村史馆党建展区
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不仅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承载乡恋乡愁、提升村民素质的“新高地”。近日,海淀镇六郎庄村举行村史馆开馆仪式,这个融入了村庄乡情记忆,见证村庄发展历程的村史馆,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铭记历史才能创造更美的未来
六郎庄明代称牛栏庄,因风景秀丽,柳丝如浪,称柳浪庄;清代附会杨家将故事,称六郎庄,据文字记载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京西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郎庄五虎棍。曾吸引皇家重臣和文人墨客驻足,渐成为满汉文化相融的聚集之地。如今六郎庄村已经整体搬迁。然而,五虎棍、京西稻、北京鸭等这些数百年间形成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六郎庄人的心上,真武庙、茶棚、田世光故居仍承载着村民们的深深眷恋。
“虽然原来的村建制不在了,不当农民了,但是我们把六郎庄文化和历史都汇聚在了这个村史馆里,这里既融入了村庄的乡情记忆,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历程,也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原六郎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颐和农工商公司书记、总经理高喜斌介绍,村史馆既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见证,又是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源泉。随着村史馆的成立,人们把古朴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留住乡愁,铭记历史,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余件展品呈现村庄发展变迁
六郎庄村史馆自2018年5月成立“六郎庄村史馆筹建组委员会”,2019年10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历经了多次实地考察学习、场馆选址、项目上报、资金筹措等环节,在海淀区民防局、海淀镇及万柳集团的支持推动下建成落地。
六郎庄村史馆规划设计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重点,共分为十一个展区,有展品200余件。
第一展区位于村史馆前厅,介绍了六郎庄的历史和村史馆建馆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进口处的廊道地板由钢化玻璃铺成,六郎庄村的土壤和碎瓷器在此展示。两侧的墙壁上,是六郎庄记忆摄影展,一幅幅老照片,展示了过去六郎庄的风土人情。第二展区为党建部分,这里展示着六郎庄村的党建荣誉,以及六郎庄的抗战纪念史和烈士纪念碑,诉说着这片土地披荆斩棘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荣岁月。从第三到第十一展区,五虎棍、京西稻、北京鸭、古典典藏、瓦木匠等,通过图文、老物件、一比一模型、多媒体展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文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了六郎庄村的变迁与发展,集“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于一体。
把传统文化“拿”出来“亮”出去
展厅里,老式的农具、粮票、收音机、康熙御题“敕赐静安院”匾额……一件件承载着故事和回忆的老物件,静静地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历史变迁。高喜斌告诉记者,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主动捐献的,“大家听说要建自己的村史馆,都非常积极,今天送来本册子、明天翻出来个瓷盘,全力支持村史馆的建设。”
居住在六郎庄的王忠真听说村里筹建村史馆非常高兴,翻箱倒柜找出了多年存放的老物件,与老伴儿一起送到村史馆。“有个这样的展馆太好了!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过去的事儿,比如以前村庄什么样,怎么插秧收割,为什么有这些历史传承……文化非常多,丢了就太可惜了。现在能够把家里的这些物件儿存在馆里,展示给大家,既能为老人找到回忆、留住乡愁,也能让年轻人有所了解、继续传承。”王忠真说。
薛荣生也是土生土长的六郎庄人,15岁开始学木匠活,后来成为优秀的古建园林工程师。此次村史馆的筹建,薛荣生送来了不少意义深远的物件:鲁班尺、电锯、墨斗,还有自己制作的木质建筑模型。他说:“过去木匠的工具基本是28件,都是有讲究的,一般人不可以动。这把鲁班尺是光绪年间的,作为手艺传承,师爷传给了我,我现在把它和其他物件送到这里展示给大家和年轻人看,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从六郎庄旧村落,到今天迁至美丽如画的新家园,村史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有其特殊意义。伴随着村史馆的落成,有村民赋诗一首《六郎庄村史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诉说着对家乡土地的深沉热爱。(记者 高玉超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