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团队在肝病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题为“Validation of Baveno VII criteria for recompensation in entecavir-treated individuals with hepatitis B-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Baveno VII共识提出的肝硬化再代偿定义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中进行了验证,并首次提出了该类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实现再代偿所需的肝功能稳定改善标准。北京地坛医院王琦副教授、赵红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邓优为共同第一作者,贾继东教授和谢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介绍
HBV 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约有820,000人因HBV感染导致死亡,其中大部分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CC);其中,中国的感染HBV约占全球慢性HBV感染的三分之一。大量研究证实,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可显著抑制HBV复制,进而改善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许多研究还表明,NAs 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长期预后,即使是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2021年Baveno VII共识首次提出了再代偿的定义,其要点是:(1)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的去除/抑制/治愈;(2)不再发生腹水(停用利尿剂)、脑病(停用乳果糖/利福昔明)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少12 个月;(3)肝功能检查中的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胆红素稳定改善。然而,上述再代偿定义并未给出肝功能稳定改善的临界值,无法直接应用于临床判断。
为回答上述重要临床问题,贾继东教授、谢雯教授对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支持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该项目由京津冀10家医疗机构参与,历时5年,共入组320名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患者。在283名完成了120周随访观察的患者中,92.2%(261/283)的患者HBV DNA水平达到了低于检测下限,60.4%(171/283)的患者实现了BavenoVII共识所定义的再代偿,即腹水消退、无肝性脑病再发生和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持续大于12 个月。
图1 从基线到治疗120周期间Child-Pugh评分变化的桑吉图
更为重要的是,团队还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再代偿所需的肝功能稳定改善的判定标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10分 和/或 肝功能试验指标恢复至Child-Pugh A 级肝功能水平(白蛋白 >35 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0 和总胆红素<34 μmol/L)。按照该标准,本队列中56.2%(159/283)的患者完全满足Baveno VII 共识中的肝硬化再代偿定义。
图2 再代偿与未再代偿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图
本文是首个对Baveno VII共识关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再代偿的定义进行验证、并提出肝功能稳定改善具体标准的研究报道。该团队利用前瞻性中国队列研究数据为国际共识定义提供了及时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并细化和完善了其具体标准,同时也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3 文章的图形摘要
研究项目及团队介绍
该研究项目由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D171100003117005)全程资助、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消化专项重点项目(XXZ04)协助资助,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PI 谢雯教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PI郑欢伟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PI 向慧玲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PI 南月敏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PI 胡瑾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PI 孟庆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I 徐小元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I 房继莲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PI 胥婕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PI 王晓明教授)等10家中心共同完成。贾继东
贾继东,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肝病临床及科研工作,曾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GCP平台项目,主持或参与多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杂志100余篇;与任红教授共同主编大型专著《王宝恩肝脏病学》。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2006-2012)、亚太肝病学会主席(2009-2010)及国际肝病学会主席(2013-2016),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并曾先后担任J Gastroenterol Hepatol, Liver Int, Hepatol Int, JCTH等国内外杂志的副主编。谢雯
谢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肝病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与肝病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担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肝脏》《临床肝胆病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及多家SCI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北京市科委及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支持及面上项目8项。重点研究领域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再代偿研究及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以第一及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文章 21篇(含Journal of Hepat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等杂志);主编参编专著8本。王琦
王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副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副研究员,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兼任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病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医学病毒学组委员。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和“青苗计划”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面上项目1项,主持其他省市级及局级项目8项;以第一及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文章 14篇(含Journal of Hepatology、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等TOP杂志);担任《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青年编委、《药物不良反应》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杂志审稿人。赵红
赵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感染病防控与管理专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自身免疫肝病管理学组委员,以骨干身份参与国自然、传染病重大专项及省市级项目20余项,担任《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肝脏病杂志》编委。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邓优
邓优,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在读。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Liver international、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40余分,多次在AASLD、EASL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口头发言和壁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