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丨生命的最后一次告别
2023-08-21 18:1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医学的诞生与发展伴随着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还有对个体价值的关照和人文关怀的普及。我们推出【医学人文】专栏,从医者视角讲述那些动人的、温暖的、或曾被忽略的、或满载希望、或充满生命力量的医患故事与点滴瞬间。

本期的故事讲述人是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的李玥医生。下面是她的讲述。

生命的最后一次告别

王老先生是一位78岁的高龄患者,患有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胸腹水,因喘憋入院。第一次进病房接诊,老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虽然病很重,但精神状态不错,问病史交流过程中,感觉老先生听力不太好,但头脑思路很清晰,交代病情和诊疗方案时,老先生也很配合,表示遵从医院的治疗方案。我会在心中暗暗地想:嗯,虽然病情有点重,这是个很好沟通的老爷爷啊。

之后,每天查房走进王老先生的病房,他都会微笑着先打招呼:“李大夫好!”例行询问患者病情的每日查房,在这里也会变成气氛轻松的交谈。但是,因为老先生患有失代偿期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种基础病,胸水增多,利尿治疗效果不好。我们向老先生建议了胸腔置管引流胸水的治疗,虽然是有创操作,但通过每日引流胸水可以暂时缓解患者喘憋的症状。王老先生同意了,他信任医生的建议。

通过引流胸水,老先生的喘憋症状有所改善,但是因为肝肾疾病的进展,他还是出现了少尿、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随着病情加重,每天查房,王老先生的精神很疲惫,话也越来越少了。对于终末期肝病、肾病的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很多时候最终死亡的预后难以改善,这时候面临两种选择:采取深静脉置管、血液净化、重症监护、甚至气管插管等有创治疗手段短时间内维持生命,或者采取无创的输液、药物治疗手段减轻痛苦。我们联系了老先生的女儿沟通病情:“老先生的肝脏、肾脏功能都在衰竭,除非换肝、换肾,但是年龄大、基础病又多,没有脏器移植的手术条件,最终可能维持不住生命。”老先生的女儿听了,内心也很悲伤,听取了有创还是无创两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后,她说要和老先生本人商量商量。最终,老先生的女儿签署了放弃有创抢救、转重症监护室的知情同意书。既然最终死亡的结局难以避免,老先生选择减轻痛苦、自然地离去。

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必经的阶段,但是在医院日常诊疗工作中,看到的更多是患者和家属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疾病治愈的超高预期。其实,即使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地发展,对于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患者,很多时候还是难以治愈的。如何面对死亡是摆在每一个终末期疾病患者面前的选择题。我们理解患者和家属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和对生的强烈渴望,更敬佩那些在死亡难以避免时能够坦然面对的人。

王老先生最终在病房因为肝肾功能衰竭离世了,我们医护人员的心情也很悲痛。在完成例行的签字、开具证明的手续后,患者的女儿又把我叫到了病房。病房中,老先生的遗体覆盖着白色的床单。患者的女儿跟我说:“我们已经都收拾好了,想让您再见我父亲最后一面。”她掀开了白色的床单,让我震惊的一幕呈现在眼前:老先生不再是那个穿着病号服的患者,他穿着一身深色西服,戴着一顶黑色毛毡帽,衣帽并不是崭新的,看得出很合身,是平常穿戴的。她含笑着说:“这是我爸爸平常最喜欢的一顶帽子,我给他戴上了,想让他离开的时候是平时最喜欢的样子”。我的眼泪一下子充盈到了眼眶。她感谢医护人员对父亲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陪伴和照顾,还讲述了父亲生前的工作、生活。原来老先生是一位工程师,生前去许多国家出差、工作过,他喜欢绅士的打扮、喜欢戴帽子……

这是生命的最后一次告别。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热爱、尊重每一个生命,同时敬畏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说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能做的只是偶尔治愈,但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在面对终末期患者时,我们能给予的更多是减轻痛苦的帮助和言语的安慰,虽然不能治愈,但向患者和家属讲明预后、尊重患者的选择,支持、陪伴他们坦然地面对死亡、画上生命最后的句点,也是另一层含义的治愈。

/ 作者介绍 /

李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传染病学博士学位。擅长诊治各类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处理各种肝硬化并发症,救治肝衰竭等。


作者:

北京地坛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