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注重引领全院广大团员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地坛新实践中挺膺担当,践行青春使命。202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医院团委举行了首届“北京地坛医院青年榜样”主题教育活动,来自医疗、护理、医技、研究、管理等部门的10名优秀青年脱颖而出,他们是许许多多的坛医院青年奋斗者的缩影。
丁 蕊
35岁,中共党员、院团委委员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副主任医师
在每一处需要帮助的地方,总能看到丁蕊的身影。她是病房里勤劳的小蜜蜂,是门诊耐心的大嗓门,是各种病例展示、科普汇报的讲解员。随时准备着到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丁蕊作为青年医生奋斗的姿态。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
“从医十载,我依然会感动,也依然会常把希波克拉底誓言颂于心中。工作很繁忙,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安慰,我想这就是意义所在”,这是丁蕊不久前发的一条朋友圈,那天一位丁蕊收治的患者去世了,家属特意发来微信表示感谢:“丁大夫,我父亲已经过世了,作为家属我非常感谢您的付出,您真诚的态度总能给我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带来一缕温暖的阳光。” 在丁蕊看来,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重度黄疸的聋哑奶奶,在查房时,丁蕊每次都会用白纸画出大概疾病的状态,再亲自比画到奶奶身体上,一来二去,住院期间家属不在的时候竟然也能“听”的懂奶奶的主诉。奶奶顺利出院的时候,紧紧地握住丁蕊的手,沧桑粗糙的一双手反复使劲地握住,丁蕊知道,那是无声的感谢和信任。
在北京地坛医院,病房里很多患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辗转多家医院后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病情相对重且复杂。有一次,一位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老人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大量吐血、意识模糊,家属来不及拿盆,为了防止出血过程中呼吸道堵塞,丁蕊毫不犹豫赤手摘掉老人的假牙,并将病人的头转向一侧,此时鲜血已经沾满了她的双手、洒满了白衣。作为肝病科医生,抢救时经常会沾到传染性患者的体液,每次她都云淡风轻地说:“没事,救人要紧。”在无数个不知名的平凡时刻,丁蕊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医者初心。
“作为一名党员,关键时刻就得冲得上去。”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丁蕊主动请缨,第一批身着防护服奔赴至隔离病房。2024年,丁蕊再次作为医院第一批青年肝病医生奔赴江苏,支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她说:“无论何时何地,全身心守护患者的健康便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意义。”
医学漫漫,学无止境
优秀的医生离不开扎实的医学基础,离不开应对疾病的历练,离不开对科学的探索,丁蕊经常把疾病从病生机制到诊疗指南、再到国内外进展研究透,同事们经常叫她“行走的指南”。作为青年医生代表,她先后获得肝病临床思维训练营北京区域赛、北京半决赛冠军,以及全国总决赛最佳优秀奖。自2018年以来,先后多次参加肝病学术会议、闯进病例征集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囊括大小奖项20余项,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对于医学的热爱和对疾病探索的执着精神。在科研能力提升方面,丁蕊主持、参与多项课题,作为Sub-I参与多项I—Ⅲ期医药临床试验,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挑战新的自我。
“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
从医十载,丁蕊愈发体会到传染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难以启齿的尴尬与负担,担心会不会被周围的人群另眼相待、担心治疗费用是否昂贵、担心会不会变成肝硬化或肝癌……很多患者甚至会因为这些顾虑而放弃就诊,于是她便尽自己所能体会人文医学,致力于肝脏疾病科普。
除了日常工作中对于患者的面对面科普,丁蕊积极参加科普视频录制、健康科普大赛、健康科普文案撰写,参加媒体关于肝脏疾病的健康科普宣传,用通俗的语言让患者、让大众科学的认识病毒性肝炎的防与治;获得北京地坛医院平行病例比赛一等奖,参加北京医院管理中心与北京交通广播联合推出的医学人文系列专题节目,讲述动人的医学人文故事,用文字、电波分享从医路途上的真情温暖。一个个视频、一张张奖状的背后其实只为了那一句:“我原来是可以拥抱一下患有乙肝的同事的”,为了那一句“原来甲肝和乙肝的传播途径不一样……”丁蕊说:“医生讲科普不仅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也能通过科普使疾病有更好的预后。医生讲科普,也是一种救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