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京津冀》系列专题片|燕京八绝之京绣: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2022-04-18 11: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文化京津冀》系列专题片,是您行走京津冀的文旅指南。该系列专题片已在“文旅北京”陆续推送。

京 绣

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与景泰蓝、雕漆、宫毯、金漆镶嵌相比,它与皇帝更为亲近,皇帝曾身着由这门技艺做出的龙袍君临天下。

京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刘秀花

京绣又称宫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它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京绣属手工刺绣,所以在今天机绣发达的时候,为区别于机绣又名“手绣”。京绣中最好的绣莫过于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

发展历史

北京地区丝织业在唐代开始兴旺,辽代时进入高峰,当时的燕京专门设有“绣院”。从辽墓出土的衣物上可看到大都绣有精美的花鸟,尤其好绣全枝花、大牡丹花,绣工细腻,花样新颖,《契丹国志》述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自元代开始,京绣将金银线用于刺绣,以显示金碧辉煌,贵重珍奇。金线是用黄金锤箔、捻线,材质贵重,工艺复杂,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自明朝以后,京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呈现出的特色日趋鲜明。清时京绣更为兴旺,光绪年间,京绣更是名扬海内外,京城涌现出几十家绣花庄,在前门外的荷包巷、西湖营的绣花街,成了京绣制品的荟萃地。

工艺特点

尽显皇族气派

京绣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京绣的用料非常考究,其选料相当贵重,豪华富丽,不惜工本,以在丝绸上织绣为其独到之处。在京绣工艺中,是先用金银线来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在纺织平面上,这种绣法在中国绣品中是独一无二的。代表性的京绣作品中,一针一线都渗透出帝王亲贵的倾天权势。

京绣有三点极为突出:

一、具有独特的地位,有些纹样在其他绣种中是不准许使用的,如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和五爪金龙纹只有皇帝才能用(四爪为蟒,用错有篡位之嫌)。

二、图案题材广泛:山水花鸟、龙凤图案、飞禽走兽、吉祥八宝等,在运用上更讲求寓意的吉祥,处处有着饶有趣味的“口彩”,所谓“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三、宫廷艺术风格浓厚、装饰华丽、材料名贵,有的绣品关键部位缀玛瑙、翡翠等宝石。京绣主要用于京戏、古装、影视剧的剧装,特别是传统京剧服装80%有绣活。

绣师的针法遒劲有力、排列整洁、针针到位、毫不苟,与画师配合默契,从而达到绣艺最高境界。绣艺的最高境界,绝不是仅靠技法与经验去完成,也不仅仅是常人所说的用线越细、套色越多,就是好绣品。而正如庄子《养生主》所述庖丁,“以心神的运用”来操刀,艺术是相通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大写意的用笔所强调的笔墨神韵、乐曲演奏中的感觉均同此理,这种意念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传承保护

宫廷手艺走向大众生活

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汉族传统宫廷手工艺,“京绣”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京绣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民族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现故宫博物院保存了一批在制作上不惜工本,极力追求珍贵奢华的刺绣精品。由于丝质文物本身所具有的娇弱特性,展出受温度、湿度、光照、粉尘等环境的制约很大,特别是紫外线对丝质损害较大,因此博物院对丝质绣品展览原物较少,尽量展览复制品,因此博物院在复原文物历史场景工作中,复制丝质品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因为要达到原状水平,绝不是简单的临摹工艺。

原来京绣专门为宫廷服务,有些图案已经不适应如今人们的审美需求,比如龙袍和大臣的补服,除了用做收藏,没有谁再会去穿。如今,经过老手艺人们的改造,在一些现代衣服上,京绣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再生,如一件红色唐装,可在敞衣上用金线绣上“寿”字等纹样。“寿”字在中心,两侧还可绣上寿喜,它代表了一种中国的高贵文化并希冀所有福寿的东西都集于一身。同时,现代京绣工作坊也产出了一些与刺绣无太大关系的产品,比如小老虎鞋、小靠垫等,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现在的京绣逐步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希冀这一具有皇家气派的传统手工艺品将在继承中谋求发展。

素材来源

《文化京津冀》系列专题片

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内容来源:文旅北京

本期责编:蒲艺蕾


作者:

北京市文化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