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旅微论坛” 2023年第二次理论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2023-06-16 21: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3年6月15日,由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巍带队,全市13 个区文化馆理论骨干、通讯员及北京市理论调研部、活动展示部一行近50人赴北京市门头沟区柏峪村开展全市2023年第二次理论研讨活动,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挂职)褚江川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大合照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馆主办,门头沟区文化馆承办,各区文化馆协办。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调动全市各区文化馆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搭建高水平的交流研讨平台,促进各区文化馆之间的业务交流,推动全市文化馆的理论队伍建设。同时,此次活动也是北京市文化馆2023年度开展大调研工作的一站。

本次研讨聚焦“文化馆在促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此次研讨地点柏峪村是门头沟区的一个传统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遗资源。该村以打造“非遗之乡”为目标,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展示活动,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旅游、农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燕歌戏是北京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之为“戏曲活化石”,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其传承保护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修建了燕歌戏剧场,还举办了燕歌戏文化艺术节、扶持燕歌戏常年排练演出。参加研讨活动的人员一同观看了柏峪燕歌戏的演出,并参观了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深入了解了该村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情况以及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

随后开展理论研讨环节,由北京市文化馆理论调研部主任徐玲主持,各区文化馆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主题,分享了各自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思考。

东城区文化馆的马越鸥分享了东城区的经验与做法:一是在基层和阵地服务中开展传统非遗项目的展示体验并不断创新,二是加强与街道社区联动,精准对接其文化需求,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

西城区文化馆的吴向天认为基层文化馆应努力使非遗项目成为活态的艺术,以更亲民的方式向群众介绍非遗,培育群众对非遗的热爱和需求,扩大项目的受众面,从而形成合适的生态,促进非遗的发展。

朝阳区文化宣传中心的李俊龙聚焦青少年美育活动,介绍了朝阳区通过线上方式将北京和河北南唐梅村的小朋友们联结,亲身体验“针尖上的国粹”,成功举办两地娃娃共绣京绣的创新案例。

海淀区文化馆的张婕认为非遗传承是乡村经济振兴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文化馆应积极做好宣传,发挥导向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

石景山区文化馆的杨志宏以石景山区五里坨村和老古城村在拆迁中力保非遗空间为例,指出文化馆作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对乡村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利用。

门头沟区文化馆的耿艳丽谈到作为非遗文化和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应发挥传承、发展与创新、文化引领、衔接桥梁作用。

通州区文化馆的张凝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等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顺义区文化馆的王炜针对顺义区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难点提出从搭建平台、做好非遗遗存抢救性记录、打造区域品牌三方面发挥文化馆的作用。

昌平区文化馆的王金燕分享了昌平区的做法,主要是自主开发旅游路线,制作宣传品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让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吸引游客从而达到振兴乡村经济的目的。

大兴区文化馆的赵玉良结合大兴区在挖掘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经验,谈到文化馆担负着本地区非遗保护要任,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怀柔区文化馆的孙彦容以敛巧饭这一怀柔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介绍了其在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密云区文化馆的郭强从非遗展示促文旅融合、非遗技艺促经济发展、非遗传承促精神文明等三方面分享了密云区各村镇的具体案例。

延庆区文化馆的张义先后介绍了延庆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情况和对非遗产业的未来思考。

本次研讨活动既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活动,也是一次非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创新探索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各区文化馆代表加深了对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认识,并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各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将把所学所得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促进北京市公共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

北京市文化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