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每座陵寝虽然都依规制而建,但是每座陵寝却又各具特色,它们在建筑细节上分别以各种别出心裁的形式,体现着墓主人生前别样的志趣,同时也体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巧用心。今天大家就和小编一起通过请东陵的建筑细节来看看大国工匠的“小心思”吧!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清东陵共有神道碑亭8座,其中最为精美的要数慈安陵了。
在慈安陵小碑楼四个门洞的券脸上,均雕有九朵缠枝莲花,在下肩相同的地方共有八块,纵83厘米、横32厘米的精美石雕,内容各不相同,寓意吉祥的图案。
南门为“太狮少狮”。门左雕雄狮戏球,门右为雌狮教子。雄狮身披绶带,精神抖擞,雌狮身裹彩带,嬉戏活泼。狮为兽中之王,取吉祥、避邪之意。又太狮、少狮与官阶之中太师、少师谐音,取吉利意。
东门为“富贵春风”。门左雕凤凰戏牡丹,门右为孔雀梅花。凤凰、孔雀均为鸟中之王,牡丹寓意富贵,梅花象征春光,故有富贵春风之意。
北门为“六合同春”。门左雕松树梅花鹿,门右雕仙鹤桐树。鹿谐音“六”,鹤谐音“合”,桐与“同”近音,松树常青亦称长春,故称“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同春即松、鹤延年,长寿长春。“六合同春”寓意普天之下太平盛世。
西门为“七级浮屠”,门左雕海马、太极图,门右雕麒麟、图书。麒谐音“七”、极谐音“级”、海马奔跑在水上为浮、图书之图与“屠”谐音。浮屠为梵文译音,其意为觉者、知者。觉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塔亦称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七级浮屠即七级塔,寓意功德无量。
慈安陵神道碑亭券脸石上这组浮雕装饰性强,主题突出,寓意深远,雕刻技术高超,从细节上反应出工匠们的精巧用心,是一组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
慈禧陵三大殿除了采用极其稀有珍贵的黄花梨木作为主体建筑木料外,更是辅以黄金作为装饰,殿内殿外采用鎏金、贴金、扫金等手法,无不体现了工匠的奇思妙想和精巧技艺。其中最为匠心独运的就是隆恩殿以及东西配殿墙壁上雕砖扫金的“五福捧寿”图案。
慈禧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的墙壁砖雕十分精美,别具一格。大殿的外壁磨砖对缝,干摆至顶;内壁上身用方砖陡砌干摆,采用高浮雕技法,雕刻有“五福捧寿”,佛教万字不到头,以及盘肠等吉祥图案,寓意“福寿绵长,万福万寿”。工匠在浮雕上扫以赤金和黄金,两种颜色交相辉映,显得整座大殿金碧辉煌。
五福捧寿是起源于中国清代的传统吉祥图案。该图案由五只蝙蝠围着一个团寿字构成,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故以五只蝙蝠代表“五福”。对于“五福”的寓意,《书·洪范》有解:“五福,一曰福,二曰寿,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清朝工匠在建筑陵寝之时除了在空间布局上将大国气势变现的淋漓尽致,更是在建筑细节上体现出了美好的寓意,不可谓不用心!
在清东陵每座陵寝隆恩殿顶的岔脊上,都装饰着一些小兽和一位骑凤仙人。它们如一位位忠诚的卫士,坚守在殿顶,一守就是百年。关于它们为什么要驻守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每座殿角最外边的就是骑凤小仙人。传说这个小仙人就是姜子牙的小舅子,他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升官发财往上爬。姜子牙是一位清平公正的官,他看出了他这个小舅子的居心,也深知他的才能实在有限,就对他说:“你的官已经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
后来,工匠们根据这个寓意深远的传说故事,把他放在了檐角的尽端,如果他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了。
在这个小仙人之后,还排列着九个坐姿的小兽,它们按排列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
这些小兽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龙、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天马、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斗牛、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狮子是兽中之王,象征着威猛和尊严;狻猊则是我国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它们象征着江山一统,连百兽都甘心顺从;獬豸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是皇家所谓“正大光明”的象征。
这些小兽端坐檐角,除象征意义外,还有典雅古朴的装饰作用,为陵寝建筑增添了灵动和美感。
摄影:徐贺齐、王刚、李文惠、乍暖、雁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图片原作者致敬!
文字:李 晔
总编:杨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