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拾幡古乐会走进清东陵,带你聆听盛世遗音!
2021-09-29 16: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你知道什么是拾幡古乐么?你知道在哪里还能听见这种清朝宫廷专属音乐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拾幡古乐起源于清朝初年,是清代宫廷音乐,专供皇家娱乐享用,一般都是逢年过节时作为庆贺曲目演奏,或是在迎接上方官员来民间查访时作为一种迎接礼仪演奏。它的曲调听起来既不庄严肃穆又不哀婉悲伤,给人一种十分愉悦的感受。

拾幡古乐分文、武两场。文曲多用于在宫廷内部演奏。像《对舞歌》《荷花开放》《山桃红》《万年红》《青天歌》《月明叙》等曲子,一般是在皇帝,嫔妃欢聚时和接待来宾时所演奏,它的曲调高亢、优雅、婉转、动听,常常给人带来一种仿佛当年宫廷歌女翩翩起舞的景象。像《大朝天子,小朝天子》这样的曲子,主要表达的内容是封建王朝时代,文武群臣朝拜的场面。

“十一”期间清东陵特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学深携东韩村拾幡古乐队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演奏,让广大游客现场聆听曲调优美的清朝宫廷音乐。

东韩村拾幡古乐传承于清代乾隆年间,当年东韩村有一位名叫“顾善堂”的满民曾在皇宫担任过宫廷御师,他告老还乡后,一边在家颐养天年,一边传授村民宫廷音乐,由于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到108件,故著“拾”字以概其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10面幡旗,所以称为“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

拾幡古乐传承至今历经九代,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2008年东韩村拾幡古乐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韩村拾幡古乐会现保存的乐曲工尺谱本为宫廷乐师顾善堂所传,从清朝传承至今共保留文曲25首,武曲10余首,文曲多用于在宫廷内部演奏,武场曲子多用于民间庆典活动,与所有民间“音乐会”、“南乐会”相比乐器之多,阵容之庞大当属首位,并享有民间花会之首的美称。

东韩村拾幡古乐会乐器种类很多,在最鼎盛时期可达到一百零八件。文曲演奏的主要吹奏乐器有笙、管、笛、箫、埙等;丝弦乐器有:琵琶、月琴、胡琴、八角琴、压琴、古式提琴、扬琴、四根弦、三弦、火不思、古筝等;打击乐器有:云锣、板鼓、大镲、小镲、哑锣、手锣、当、碰钟等。武曲演奏主要靠唢呐、鼓、锣、镲、铙、娄斗、当、星等。

“十一”期间拾幡古乐会的演奏家们精心选取了《万年欢》《合家欢》《对舞歌》《水龙吟》《荷花开放》《大朝天子,小朝天子》等曲调悠扬婉转,美妙动听的乐曲为游客们演奏,让您在欣赏古建筑,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还能聆听到清朝皇家的专属音乐。

旅游小贴士

清东陵皇家拾幡古乐会将于10月2日-10月4日在裕陵内每日表演四场,每场演奏时间约20分钟。

演出时间:

上午09:30 10:30

下午14:30 15:30

图片由拾幡古乐队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像原作者致敬!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


作者:

清东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