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清宫剧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是《如懿传》中的寒香见,是《延禧攻略》中的顺妃,是各种传说演义中的“香妃”!她的身世众说纷纭,她的葬地曾一度成谜!她到底是谁?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的“香妃”的故事吧!
关于这位传说中“玉容未近,芳香袭人”的网红人物,史学界曾经一直有很多争议。民间野史把她演义成宠妃与烈女等多种形象,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是把她的故事演化出无尽的浪漫凄迷和狂乱猜想。关于她的葬地更有北京城南陶然亭的“香冢”与新疆喀什香妃墓之争。
只是,演义自有演义的手法与套路,适当的渲染杜撰不可避免,而真实的史实却是另一番天地……
1979年10月6日,文物专家们发现裕妃园寝中第二排东数第一座墓有塌陷现象,于是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立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这座墓的规制与其他妃墓相同。矩形的青白石月台上有着妃墓规制的三合土夯筑圆柱形宝顶,月台正前方建有青白石的踏跺,月台的下面则是地宫。
当专家们走进地宫,穿过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来到金券进行清理时,赫然发现了一个足以震惊世人的秘密—— 棺床上的外椁正面竟然用金漆手书着伊斯兰教《古兰经》的开头“以真主的名义……”
按规制,在清代的帝、后、妃棺椁上,都是书写藏文佛经来超度亡灵的,而这位妃子的外棺居然是用阿拉伯文书写《古兰经》!
莫非这位妃子是维吾尔族女子?可是乾隆的后宫妃子大部分都是来自满、蒙、汉,维吾尔族女子只有一人,那便是历史上的“香妃”。可是如果说这位墓主人就是历史上的“香妃”,那北京城南陶然亭与新疆的两座香妃墓又该做何解释?莫非这只是一座衣冠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专家们继续清理,在地宫中又发现了一具遗骨、一条近一米长的花白发辫,象征妃子身份的绣花龙袍等物,以及吉祥帽等维吾尔族衣饰。
为了揭开迷团,北京自然博物馆人类研究室和公安部第三局对这具遗骨进行了清洗、分析和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确定这是一位维吾尔族女子无疑,死亡年龄约55岁。
于是专家们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再次确定这座地宫的墓主便是历史档案记载中乾隆后宫唯一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姑娘——容妃。
容妃,姓和卓氏,名伊帕尔汗。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卒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公元1734-1788),容妃的父亲为台吉和扎麦。因其父亲兄长在平定新疆叛乱事立下汗马功劳,乾隆皇帝特许容妃家族在入京定居。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27岁的容妃随父兄入宫,最初的封号为和贵人。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35岁的容嫔晋升为容妃。
这位美丽的维吾尔姑娘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香妃”那样红颜薄命,被太后赐死送返故里。而是在平均年龄只有30几岁的清代,她健康地活到55岁的高龄善终。百年之后,她虽然按照清朝祖制被葬入妃园寝,但是她的宗教信仰却在这里受到了极度尊重。由此可见,一百多年来对这位网红的诸多演绎都是错误的。
也许现实远没有故事传奇,但是这一抹“幽香”带给人的探索与想象却穿越了百年,流传至今,“香妃”的传奇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下期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晚清“无冕女皇”慈禧的故事吧!
摄影:徐贺齐 杨晓健 郭文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图片原作者致敬!
文字:杨晓健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