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造就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和餐桌上的不同味道。当你徒步在清东陵精美的古建筑和灵山秀水之间,是否对这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交融后的独特风味产生浓重好奇?
赶紧呼朋唤友约起来吧!清东陵不仅有令您精神一振的徒步健身活动、令您耳目一新的美丽风景、令您心生顿悟的历史故事,还有令您胃口大开的特色美食。下面,小编就带您开启一场清东陵的寻味之旅——
饹馇宴: 慈禧最爱的东陵美味
——搁着。
——饹馇?
这一诙谐的谐音,便是清东陵这道著名守陵美食的来源。
传说晚清时期,无冕女皇慈禧来清东陵谒陵时,守陵人为讨太后欢心而特意制作了一道醋溜饹馇。
慈禧太后品尝后,胃口大开,连夹两次,待要再夹时,却见传膳的太监正要撤下这道菜。
“搁着——”对这道美食还意犹未尽的慈禧连忙喊停。碍于清宫规制不得不撤下这道菜的传膳太监左右为难间,突然灵机一动,跪拜下去:“谢老佛爷赐名!”
从此,这个有趣的“谐音梗”便为这道美食赢得了一个御赐名——饹馇。
清东陵饹馇选用的是清东陵本地产的绿豆,掺入黄豆等其他豆类精磨细制成浆。要用栗子树叶烧火,才能软硬适中。然后将研磨好的浆汁倒在平锅上进行摊制。
清东陵饹馇的摊制技术极为讲究,既要掌握恰到的火候,又要手法足够麻利,如此才能摊出薄如蝉翼、个大透亮,色泽金黄,清香诱人,富有韧性,拎起来不坏,折上也不会裂纹的饹馇。
经过如此繁复的程序摊成薄饼的饹馇是不能直接端上餐桌的,饮食讲究的守陵人们还要对它再进行二次烹饪,比如:做成醋熘饹馇、糖醋饹馇、炸饹馇、饹馇盒等等。
因为饹馇不仅味美,还有清肝和胃、降血压、降血脂、泻火等功效,所以在守陵人家的餐桌上,二次烹饪后的饹馇做法极多,心思也极巧妙。有凉菜,亦有热菜,有荤菜,亦有素菜。慢慢的,一桌饹馇宴甚至可以变换100多种做法。
有人说,不吃饹馇等于没有来到唐山。如果您来了唐山,一定要到清东陵来尝尝慈禧太后当年最爱的正宗东陵饹馇!
清东陵八大碗: 守陵人餐桌上的仪式感
在中国,千百年来,食物依然是待客仪式感中最重要的一环。
满族八大碗,是满汉全席的一部分,也是平常守陵人家最具仪式感的待客食物。
《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色香味俱全,很受旗人贵族欢迎。
相传八大碗最早出现于努尔哈赤时期,到乾隆年间被其发扬光大,当初充满东北风味的菜肴此时已成为精典的宫廷菜。随着清东陵的修建,来到昌瑞山下守陵的八旗子弟又给八大碗融入了浓浓的东陵味道。
清东陵八大碗的做法与用料也有很多种,从山野鸡到板栗、栗蘑,选材用料,满满的东陵味道。而刀工火候,五味调和间,他们将“团聚”“美好”“风味”“风土”“技艺”“文化”“口彩”等不同的美食代码和烹饪手段以八大碗的宴菜形制呈现,让食材的风味、情感的表达在独特的烹饪技术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清东陵味道怎能错过!
栗子面窝窝头: 粗粮细作的太后甜点
相传慈禧太后每天的餐桌之上极为丰盛,却独对粗粮细做的食物情有独钟。特别是每次来清东陵谒陵,用清东陵特有的栗子面制成的窝窝头是她每餐的必点美食。
栗子面窝窝头并不只有栗子面,为了不散,要加豆面;为了口感,要掺上白玉米面;为了不剌老佛爷的嗓子眼儿,要把玉米面过了粗罗过细罗。小小一个窝窝头,要经过多道程序精磨细制,才能进入蒸制环节。
清东陵地臻全美,独特的小气候与土壤中的大量矿物质,使这里的农作物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也极高。特别是精工细制的栗子面窝窝头,有着很好的健脾益气、补肾强心功能。
当一屉飘着板栗清香的窝窝头端上桌,光是闻一闻已是令人食欲大开。一口下去,软糯鲜香到你会忍不住学着老佛爷赞叹一句:“果然不负’本宫‘期待!”
清东陵糕点: 神与人共享的美味
清东陵糕点,是后来的汉族同胞给予它的名字。它的本名统称为清东陵大饽饽。因为自元代起北方游牧民族在处决犯人时,常使用一种“一箭穿心”或“一刀刺心”的刑罚,这种刑罚也叫“点心”。满族皇室统治中原后,十分忌讳汉人“点心”的称谓,改为“饽饽”“茶食”“满洲饽饽”等。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食物不仅是待客仪式感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仪式感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清东陵,每座陵寝都专设饽饽房,专门用来制作祭祀用的饽饽。
从东北一隅入关的满族皇室,定鼎中原后,立即被中原博大精深的汉文明所吸引,特别是“事死者,如事生”的祭祀礼制。清东陵祭祀用的大饽饽就是融合了满汉习俗、宫廷技艺、祭祀礼制,以及本地食材特色的产物。其品种之繁多、造型之别致令人叹为惊奇。
在中国自古就有祭祀完神灵或祖宗的食物,人们要分食一些,寓意分福。虽然这一习俗不免有借神灵和祖宗尽享美食之嫌,却使祭桌上的食物越来越美味,清东陵的祭饽饽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清东陵的饽饽制作方面都十分发达。为了迎合清皇室祭祖和皇戚贵族们的需要,很多能工巧匠、名师高徒创造了许多珍奇糕点。如: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
说到这里,小编还要忍不住八卦一下清代皇室里那位不得不提的“美食家”——慈禧。传说一次谒陵时,经过长途跋涉的慈禧想吃点饽饽填补一下饥饿的肠胃,饽饽房呈上的饽饽有些晚了。慈禧怒而拍桌,桌子的震动使糕点酥皮如雪片般散落。见到食物被做得如此精细,慈禧老佛爷不禁转怒为喜,便赐名“翻毛飞雪”。
清朝灭亡后,这些饽饽的做法传入民间。传承至今的清东陵大饽饽目前仍有多个系列产品,如“大八件”“小八件”等。其中“老佛爷饽饽”“香妃桃酥”“王爷糕”“龙凤饼”“福禄寿喜”等品种不仅被视为招待贵客、走亲访友、寿宴喜宴的必备美食,更是茶余夜宵的佳品。
来到清东陵参观游览之余,一定要尝一尝才不虚此行哦!
清东陵野菜: 一口尝尽东陵春
清东陵的春天,不仅有美景,还有接踵而至的春季风味美食。如榆钱、槐花、香椿、山野菜……
把这些春花、春菜端上餐桌,真真是惹人春意,一口可尝。
春天的槐花饽饽、香椿芽炒柴鸡蛋,凉拌山野菜......里面有昔日守陵人制作美食的传统技艺,亦有春日的鲜美。一口尝尽东陵春,颊齿余香间,你会忍不住赞叹这春日好食节,真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除了以上这些,清东陵的美食还有很多。赶紧约上亲友,来清东陵吧,用绽放在舌尖上的春日滋味,来抚平过去那个冬日的彷徨。用一桌满满的美味,开启新的理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摄影|徐贺齐 邹红颖 张孝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杨晓健
总编|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