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景陵是清东陵内的第二座皇帝陵,位于清东陵主陵——顺治帝孝陵东南方向,背后是昌瑞山五花岭。景陵建筑规制依孝陵模式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了许多调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
康熙十三年,二十一岁的康熙皇帝的原配孝诚皇后病故。于是康熙派人在孝陵附近相度万年吉地,开始修建景陵。而且先修地宫,其他建筑待国力允许时再建,由此开创了清代帝王生前建自己寿宫的先例。
康熙皇帝曾于康熙十六年九月初十查看陵寝,康熙二十年三月辛酉,“仁孝皇后——孝诚皇后梓宫奉移龙輴,由隧道入地宫,奉安宝床”,又开创了先葬皇后,不关闭地宫石门等待后葬皇帝的先例。
清代先皇均为火化,将骨灰放入宝宫(骨灰坛)再入葬。康熙时期受中原殡葬习俗影响改用棺椁,亦开了推行土葬之先河。
康熙年间尽管国力逐年强盛,皇帝陵寝建筑却相应缩减,并为后世定下了陵寝规制,这种简朴思想可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景陵各单体建筑形似孝陵,又有其独特的造型,景陵宝城为圆形,而孝陵为长方形。景陵方城与石五供之间,陵寝门与隆恩殿之间均不设水沟及石桥。景陵神道碑亭建在三孔神路桥之南,孝陵则设在神路桥以北。
景陵设五间六柱五楼冲天式牌楼门,既不同于孝陵的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也不同于孝陵三门六柱四面琉璃壁组成的龙凤门。在明清各处陵寝中这种牌楼门为首创,并沿袭至清朝末年。
景陵安设石像生5对,从数量上远不如孝陵,但在安设石像生这一举措上,是经过一番思虑的。景陵紧依孝陵而建,没设石像生,后来于乾隆年间添建。石像生只设五对,用以表示对孝陵的尊崇,其着清朝官员服饰的文臣、武将各1对,马、象、狮子各1对,在形态装饰、风格、技法上都与孝陵石像生迥然不同。一改孝陵那种浑厚朴实强健的风格,着重精雕细刻和纹饰的细腻。其文臣武士的衣冠雕得细致入微,从形体到神态远不如孝陵文臣武士那么魁梧矫健,但是后来清陵所设石像生均依此模式建造。
景陵建筑与孝陵相比许多是沿袭,又有许多是相应缩减了,唯独所建圣德神功碑亭(大碑楼),树立双碑超越了孝陵,但这并非康熙帝本意,而是康熙入葬后按雍正帝之旨意办理的。雍正为景陵立了碑亭树两统石碑,以示对父亲的尊崇,这一行为也被其后的帝王所效仿,所以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陵寝均立了双碑。
我们在看景陵建筑时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硕大的双碑,弯曲的神道以及秀美的五孔桥,虽然没有孝陵的气势宏大,却是内敛不失丰富,简朴中蕴含天子之威。
编辑:李 晔
摄影 :岳树林 石 荣 郭文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总编:杨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