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清东陵建筑的殿顶藏着的秘密吧!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和盝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顶。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那么在清东陵的殿宇楼阁中有哪些样式,它们又都是什么等级呢?
庑|殿|顶
大红门
庑殿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庑殿顶的屋面有“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在清东陵现存的662座单体建筑中就只有大红门这么一座单檐庑殿顶的建筑了。
歇|山|顶
大碑楼
裕陵隆恩殿
歇山顶的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歇山顶有可以分为重檐歇山顶和单檐歇山顶,当然,重檐的等级逢高一些。例如,清东陵的大、小碑楼,隆恩殿和明楼都是重檐歇山顶,这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等级。而具服殿、隆恩门均为单檐歇山顶。
悬|山|顶
神厨库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高于硬山顶,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在清东陵中为祭陵时置办牺牲品的地方名为“神厨库”,它们就是单檐悬山顶式建筑。
硬|山|顶
慈禧陵东朝房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等级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
硬山顶是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在清东陵中制作祭祀时膳品的朝房为硬山顶式建筑。
卷|棚|顶
裕陵班房
卷棚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
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如果说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的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在陵寝隆恩门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灰瓦布顶的班房,以供值班兵丁休息,它们都是卷棚顶式建筑。
盝|顶
井亭
盝顶,又称“录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
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通常神厨库的墙外都会有一座盝顶的井亭。井亭中央留一个井口大小的天井,传说这样可以让井水吸收日月精华,以供祭祀使用。
但是无论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在这些建筑中除了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更是中国古代工匠的奇思妙想和精巧技艺的体现。
图片:徐贺齐 李文惠 邹红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