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均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每每皇帝逝世,就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沧桑多变的历史长河中,昔日帝王的尊贵荣耀已是过眼云烟,只有这些陵墓、这些碑石仍然巍峨耸立,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中,当属清代陵墓建筑别具一格。堪称建筑精美,形制完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大碑楼这一特殊建筑又仅存在于明清皇家陵墓的建筑群中。其规模宏大雄伟,艺术精湛,是陵寝空间序列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建筑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碑楼虽然只是单一建筑,但因规模大、用料多、工艺高、工序繁琐,往往需要数年才能建成,有的甚至要比建一座皇帝陵的工期还要长。其碑文通常由嗣皇帝撰稿,而且在撰写碑文前嗣皇帝还要斋戒以示恭敬。
景陵以前的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都称“神功圣德碑”,从景陵开始,改称“圣德神功碑”。虽然字数和字都没有变,只是把“神功”和“圣德”对调了一下,但是这里面却有深刻含义。
古代有“祖有功,宗有德”的说法。凡是开国的皇帝都是打江山,创基业的,以功为主,所以称“祖”。以后的皇帝是看家守业的,以德为主,所以称“宗”。如果从太祖努尔哈赤算,康熙帝是第四帝。如果从入关第一帝顺治帝算,康熙帝是第二帝,无论从哪儿讲,都应该称“宗”。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议定康熙帝的庙号时,大臣们不敢拟定,要求皇帝钦定。于是雍正帝说出了他的一番道理: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铄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副丰功。
雍正帝命大臣们会议此事。大臣很会来事,一致同意,最后决定称圣祖。努尔哈齐称太祖,顺治帝称世祖,都是有道理的,应该的。康熙帝又称圣祖,这样清朝就有3个皇帝称祖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康熙帝功业再大,也不是开国创业之君,称“祖”多少有些勉强。所以将功德碑的名称改了一下,将“圣德”放在“神功”之前,这样多少也能找回一点,做到均衡,两方面都兼顾了。所以,景陵才改称“圣德神功碑”。
景陵的“圣德神功碑”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雍正皇帝曾参酌孝陵规制,在景陵南面的神道上增建了景陵大碑楼及四根华表,这是清王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大碑楼。重檐歇山顶建筑,黄色琉璃瓦覆顶。全部屋顶及木构架建于厚重的墩台之上,每面檐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
圣德神功碑亭就是嗣皇帝彰扬墓主人功德的所在,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龙首龟趺碑,建筑形制与孝陵大碑楼无异。
在建成之初御制碑文的同时,雍正皇帝还特地下旨强调:“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故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这就呈现出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内平列两座巨大的首龟趺碑,和孝陵仅立一碑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景陵神功圣德碑楼内穹碑耸峙,上面镌刻着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碑文更是长达四千三百多字,满、汉合璧,体现了康熙皇帝“满汉一家亲”的用人原则,其独特的双碑规制成为中国帝陵中的空前之作。后世的泰陵、裕陵、昌陵也都效法景陵,立了圣德神功碑,而且不管死者生前功业多少,不论碑文长短,一律竖立双碑,成为定制。
图片:徐贺齐 翟小勇 王建 邹红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