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眼中的大历史|乐评
2021-10-15 19: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凌风/摄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长征胜利85周年,9月30日,国家大剧院开始了新一轮原创歌剧《长征》的演出。歌剧《长征》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田沁鑫、杨笑阳两位导演执导,指挥吕嘉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演出。两组角色主要由阎维文与王冲(饰彭政委)、王海涛与王鹤翔(饰曾团长)、王宏伟与梁羽丰(饰平伢子)、王喆与李欣桐(饰洪大夫)、龚爽与张文沁(饰万霞)、关致京与杨毅(饰军团长)、李扬与韩钧宇(饰李文化)、马小明与金郑建(饰刘平权)扮演。与最初宣传上民族组与美声组演员划分有所区别的是,现在已经淡化了这种区分。

歌剧《长征》叙述了红军从瑞金出发,经历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师等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彭政委、曾团长、平伢子、洪大夫、万霞等小人物的视角表现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长征史诗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近几年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中,以小人物的视角去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不在少数,甚至开始成为一种主流。国家大剧院版歌剧《长征》就是以小人物为主视角,通过红军长征途中几段重要的历史事件、经历为线路而展开。此版《长征》的编剧是邹静之,他擅于美的事物的创造,这突出在外在环境描写和人物精神塑造上,其拥有悲与喜、古与今之间广阔的题材笔触。在此版《长征》中,编剧也是在用小人物的美去记录大历史。

歌剧《长征》音乐方面,作曲家印青在音乐的形象塑造上基本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其旋律上注重民族地域性,乐队上注重交响戏剧性。素材上采用了贵州民歌、西藏弦子、陕北秧歌等民间音乐元素。不管是歌谣体《三月桃花心中开》还是三幕军民关系喜剧性的音乐,抑或是平伢子陷入沼泽的内心独白……甚至,三幕结尾音乐借用了《国际歌》的旋律,让人心潮澎湃。或是朗朗上口,或是戏剧性表达,都恰到好处,用作曲家自己的话来说,“此剧的音乐应该既是精英的又是大众的,既要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要传承某一种革命的、红色的基因文化,而所有音乐技术手段都要服务于这个灵魂的体现。”

第一天演出演员方面。对观众来说,阎维文饰演的彭政委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不同戏剧语境中层次感鲜明,他的声音时而深沉庄重,时而细腻柔情。在瑞金,他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气质,与洪大夫的第一段二重唱是其内心感情的第一次迸发,展现了沉稳、内敛的铁汉柔情。在二幕湘江战斗片段,他体现出刚毅、果敢形象。六幕得知爱人牺牲后,平衡痛失爱人的丈夫与作为红军的双重身份,他对于这两者的分寸感把握得微妙且不留痕迹。王宏伟的声音有穿透力和小号般金属质感,在沼泽地,连续长段的咏叹调迸发出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倔强的意志与对孤儿命运的反抗,其在声音和表演上细腻、自然地展现了小红军勇敢、坚韧、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平伢子是一名普通战士,剧中人物仅16岁,王宏伟通过表演和声音塑造,即便有年龄差也毫无违和感,也难怪会有观众产生“这是王宏伟?”的疑问。商人刘平权是剧中少有的喜剧形象人物,马小明的声音圆润又富有跳跃感,嬉闹、欢快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民众对红军态度从怀疑到认识的军民鱼水情的过程。王喆和龚爽饰演的两位女性角色都有大段的咏叹调,对声音和体力要求极高,不管是声音的音色、力度把握还是戏剧张力推进上,都体现着她们深厚的功底。王海涛和关致京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除了声音,特别是在表演上,他们体现出了老练的歌剧演员的综合舞台素质。

《长征》的舞美整体上是现实主义风格,写实为主,写意为辅,利用投影等手段弥补了实景表现的某些短板。湘江的湍流,泸定桥的铁索寒光,雪山的漫天风雪……加之台上幕后、远近交错、此起彼伏的角色演唱和合唱演唱,在与乐队交响的交融中,形成了史诗性的视听感受。

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小人物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笔者看来,小人物很多就是观者自己情感体验、价值理念的投射。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人物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是智者,也可以有情怀,也可以是大英雄。而塑造小人物的核心是什么?让我们回到一个戏剧问题:戏剧作品里,人物情节和人物性格哪个更重要,亚里士多德给出的答案是前者,而莎士比亚及之后的时代,这个答案多是后者。人人皆有喜怒哀乐,人人都会陷入自我斗争和两面性中,这就是人性。性格立住了,人物的层次感、戏剧感都会增强,也就容易避免陷入符号化的圈套了。歌剧《长征》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最成功的当属平伢子和商人刘平权。从小人物叙述大历史,难得;从性格去表现小人物,更难得。

歌剧《长征》不是一本大历史书,而是由可爱的小人物组成的一幅幅历史画卷。最感动的是艺术家们用真诚的艺术表达活灵活现展现了长征路上的小人物,迸发出人性光辉,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月旦平/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