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研成果从高校走向市场,北京支持建设5家产业开发研究院
2024-05-26 13: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通过小试的技术验证,我们的钠离子电池一致性及整体的电化学性能均表现优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试。”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储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田华军介绍道。依托“北京新型能源产业开发研究院”,田华军及团队的钠离子电池项目有望于今年底实现千吨级项目落地。

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

“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当各项技术指征达到一定先进性时,就完成了科研任务;但实现从科研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变却比较难,很多科研成果就仅到科研为止。”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表示。

2023年12月,由华北电力大学建设、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运营,“北京新型能源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项目正式获批,研究院同时是北京市5家产业开发研究院之一。建成后,科研成果变成商品,进而实现产业化的路径更加明晰,田华军及团队便是受益者之一。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田华军(受访者供图)

“借助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及产业开发研究院,我们已经做好了钠离子电池的专利布局,目前经过小试,已实现百公斤级成果验证;我们已在布局千吨级的中试线,完成中试后,我们希望能做到万吨级的体量。”谈及技术发展路径及规划时,田华军介绍道。

田华军及团队聚焦电化学储能领域。传统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由于采用液态的有机电解液,在特殊情况下容易着火,存在安全隐患。据此,田华军及团队以安全性、经济性、循环性为出发点,聚焦应用于智能电网与局域储能用储能系统的高能量密度、宽温区、长寿命、低成本锂/钠离子电池,开展固态钠离子电池、水系锌基电池等的研发,并取得多项技术成果。

▲电池体系关键材料研发实验室

▲高低温(交变)试验箱

“就钠离子电池而言,采用固态方式,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性;同时,钠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能有效应对资源约束的问题。在产品研发上,我们也与大部分产品的研发思路不同,我们希望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并保证产品具有较强的循环稳定性。”田华军介绍道。

▲电池测试与先进表征实验室

▲三元合成设备

目前,田华军及团队的科研成果在以钠离子电池为应用的储能技术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申请储能电池发明专利17项、授权9项。在水系电池方面,团队目前已实现高安全海水基水系锌电池技术等国际创新成果。

▲真空封管机

架起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桥

华北电力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自2022年起,学校每年出版一本《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名录》,在2024年版本中,近500页的篇幅汇集了学校194项创新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信息、52支科研攻关团队介绍。

学校还积极承担与产业培育领域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面向产业开发自主设立课题,并获得多项授权发明专利。与此同时,注重与属地联合,助力区域高精尖企业落地孵化。以田华军团队所属的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例,已助力北京永氢储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电杰领科技有限公司多家储能企业在昌平引进孵化培育落地。

基于深厚的科研成果转化积累,华北电力大学正式获批成为“北京新型能源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单位。在王宏盛看来,成立产业开发研究院不仅有利于打造产学研联合体、促进新型能源产业技术协同攻关,还能更好地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让创新成果尽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长期而言,对助推能源电力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希望产业开发研究院能够作为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行业智库咨询机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产业集群推手机构,为助力区域创新,确立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源科技高地地位贡献力量。”王宏盛表示。

基于现有工作基础,产业开发研究院将以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为主体进行科技服务,围绕发电、储能、综合智慧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聚焦产业生态营造。并通过提供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场景示范、项目孵化、企业培育、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服务,进一步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我们也希望加强应用场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持续以国际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示范中心、未来城能源谷、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为核心区,建设能源领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知识产权等基地;并积极推动京津冀政策协同,共同助力能源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面向国际,积极与国际能源组织、跨国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共同推动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谈及产业开发研究院的未来愿景,王宏盛表示。

北京成立5家产业开发研究院

华北电力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以及“北京新型能源产业开发研究院”的未来发展之路,正是北京市厚积薄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出累累硕果的缩影。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顺利实现“双突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十万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

为更好地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解决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区域细分产业渠道不畅、链接产业资源不够、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不直接等问题,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医三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共5家单位开展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

产业开发研究院旨在集聚科技成果、人才、资本及行业资源,形成从应用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落地。

“关于产业开发研究院的支持标准,首先要有成熟的建设运营主体,包括具有完备的运营管理机制、具备空间场地、具有专业化人才队伍等;其次要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符合所在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优势产业领域的产业培育基础及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能力,并能提供合理的建设方案和绩效目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干部郑琳介绍道。

记者/贾朔荣

摄影/段大卫


作者:

北京科技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