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品读红色家书,感悟初心使命
2021-08-07 15: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无数革命先辈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家书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载体,它从第一视角向人们展示着写作者的心理。家书寄语,纸短情长。阅读家书,能帮助我们走近这些共产党员,更加了解他们的初心与行动。

本篇,让我们来阅读一些建党初期的家书,共同走近,那个筚路蓝缕的时代。

01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

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

(1921年1月30日)

写信人: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收信人:表兄陈式周

在周恩来的亲属中,对他早年思想影响较深并且与之交往密切的,当数他的表兄陈式周。这是周恩来赴欧洲求学三个月后写给表兄陈式周的一封信,谈了在欧洲求学的体会,反映了中国只有“效法俄式之革命”才能走向胜利的思想认识。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即展现出崇高的革命精神,信中他将私事、家事寥寥数语写尽,而重点向表兄述说了自己留洋的意图——“ 求实学以谋自立”,对比了西方诸国的革命道路,最终明确希望仿照俄国革命的决心。

式周表哥:

别仅三月,而东西相隔竟迢迢在三万里外,想念何如!出国后,途中曾数寄片,想均入览。抵欧后,以忙于观览、寄稿及交涉入学事,竟未得暇一报近状,仅于在巴黎时一寄贺年画片,歉殊甚也!

兄之来函,以本月中旬至,彼时弟至英伦已一旬余。来书语重心长,读之数遍,思潮起伏,恨不与兄作数日谈,一倾所怀。积思愈多,执笔亦愈迟缓,一函之报,竟至今日,得毋“望穿秋水”邪?

八弟事,归津作解决,亦良好。此等各人生活之道,总以自决为佳。彼盖勇于一时盛气,苦无持久力,不入纱厂,未始非彼之有见而然也。近来消息如何,来函中亦望提及为盼!

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至若一定主义,固非今日以弟之浅学所敢认定者也。来书示我意志,固弟之夙愿也,但躁进与稳健之说,亦自难定。稳之极,为保守;躁之极,为暴动。然此亦有以保守成功者,如今日之英也;亦有以暴动成功者,如今日之苏维埃俄罗斯也。英之成功,在能以保守而整其步法,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以今日社会之麻木不仁,“惊骇物议”,虽易失败,然必于此中乃能求振发,是又弟所深信者也,还以质之吾兄,以为如何?

家庭一事,在今日最资学者讨论,意见百出,终无能执一说以绳天下者。诚以此种问题,非仅关系各个民族之伦理观念,人类爱情作用,属于神秘者多,其以科学方法据为讨论工具者,卒无以探情之本源也。惟分而论之,则爱情为一事,家庭又为一事。中国旧式家庭之不合时宜,不待论矣;即过渡时代暨理想中之欧美现今家庭,又何尝有甚坚固之理论与现象资为模仿邪?在国内时,或犹以为欧美家庭究较吾人高出多多,即今日与接触,方知昔日居常深思之恐惧,至今日固皆一一实现矣。盛倡家庭单一说者,其谓之何?惟哥幸勿误会,吾虽主无家庭之说,但非薄爱情者,爱情与家庭不能并论之见,吾持之甚坚。忆去岁被拘时,曾在狱中草一文,惜其稿为警厅人员所没收,不得资之以为讨论耳!即兄所谓“等量并进,辅翼同功,精神健越”,亦不外示爱情之可贵,固无以坚家庭之垒也。弟于此道常深思,有暇甚愿与兄有所深论,兹特其发端耳。过来人亦愿为之证其曲直是非邪?特嫌勾兄心事殊甚,是为过矣。

来书所论“衣食不敷,日求一饱且甚难,即朝朝叫嚣,何裨实际?”兄意以为衣食足后乃得言社会之改革,是诚然矣。然亦唯其“衣食不敷”,方必须“朝朝叫嚣”;衣食足者,恐未必理会“衣食不敷”者之所苦耳。且“衣食不敷”之人何罪,社会乃必使之至于冻饿至死而后已?彼不起而叫嚣,亦终其身为饿殍耳,是社会组织之不平,无法以易其叫嚣也。方今欧美日日喧腾社会之问题,即面包问题耳,阶级问题耳,俄且以是革命矣,德且以是革命矣,英、法、意、美亦以是而政治上呈不安宁之现象矣。是固兄之所谓叫嚣,而终不免于叫嚣也。愿兄有以深思之,当知不平现象中当然之结果,便如是而已。

自治之说渐亦邀有识之士所宣传,殆为九年来统一徒成“画饼”之反动。中央集权,本非大国所宜有,而中国民族性之庞杂,尤难期实现,故地方自治时也,亦势也。兄之宏愿在此,弟之愿固亦尝以此为嚆矢,相得益彰,弟之幸也,何言河海行潦?国内有何好消息关于此类事者,甚望时有以语我!

弟在此计划拟入大学读书三四年,然后再往美读书一年,而以暑中之暇至大陆游览。今方起首于此邦社会实况之考查,而民族心理尤为弟所注意者也。弟本拙于外国语言,谈不易收功,计惟苦读以偿之耳。学费当以得官费与译书两事期之,果均不可行者,或往法勤工耳。英伦地势之大,人口之多,为世界冠,因是交通机关虽便利,而读书则不甚相宜。数月后或往英北部苏格兰首都爱丁堡,亦未可知;至通信地址,则永久不变。

英国生活程度之高为各国冠,每年非中洋千元以上不易图存,其他消费尚不论也。

弟身体甚好,望放心!近状如何,时望来函告知!

匆匆报此,并颂

俪安!

弟恩来

一九二一·一·三

02

争国权以救危亡,

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

写信人: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聂荣臻元帅也是我党早期留学欧洲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图片来源江津日报)

收信人: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

这是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的一封信,汇报自己在比利时勤工俭学的情况,表达了海外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聂荣臻同志词句恳切,将自己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写入家书之中。读完这封家书,革命前辈的形象跃然纸上,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之责任;秉自强以谋复兴,是新时代爱国青年之责任。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前日男与同乡数友,为贷费事呈文驻比使馆转咨省署,兹已回文批准,云适合留学贷费西洋条件,故将此复文并函寄李耀群。顷接同学来函,云视学已复更人,今再拟致一函与新任视学,但以本县款项支绌,兼又少热心海外教育事业之人,所以省署虽然批准,而本县能否奉行又属问题。然男之继续求学,亦全视乎本贷费之能否实现,不然藉助同学,终多困难,前乞稍兑款资助,亦未见复示,不知大人以为何如?本来云再兑款事,实出诸大人口,然后男方有到比计划。恳乞示知,筹款能否成功?以便进行男之新计划。

比天六月,尚觉为寒,今年天气,殊为奇怪,但男自入寄宿舍后,因空气较好,运动增多,故身体颇有进步。

母亲之照早已寄归,未知收到否?至二婆之像,因邮有失,乞再寄一张,不知已寄来否?母亲和二婆饮食如何?仍如前健康否?

叩禀!

男荣臻 跪禀

六月三号

03

儿生性与人不同,

最憎恶的是名与利。

——邓恩铭致父亲邓国琮(1924年5月8日)

写信人:邓恩铭(1901-1931),贵州省荔波县人,水族,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年7月出席了党的一大。

收信人:邓恩铭的父亲邓国琮

( 邓恩铭幼时随父亲行医治病)

这封信是1924年5月邓恩铭在回青岛途中写给父亲邓国琮的。信中提到的印寿、三爷分别指的是邓恩铭的堂弟黄幼云、二叔黄泽沛。当时,二叔和堂弟要回家乡贵州荔波。邓恩铭向父亲坦陈,自己本应一同回家看望双亲,但他必须以党的工作为重,只得将亲情放在一边,硬着心肠不回去。

邓恩铭投身革命,是违背家人意愿的。家人期望他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因而对此极力阻挠,想以婚事拖住他。但即便是家人的反对也不能动摇他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封信,展现了他不同常人、憎恶名利的高尚情操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革命意志。

父亲大人:

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儿一向很好,想双亲及祖母……均安康如常?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再婚姻事已早将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达王家,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故同意与否,儿概不问,各行其是可也。三爷与印寿回南,儿本当同行,奈职务缠身,无法摆脱,故只好硬着心肠不回去。印寿如到荔,问他就知道儿一切情形了。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余后续禀,肃此敬请

福安 并叩

祖母 万福顺祝

阖家清吉

男 恩明谨禀

五月八日

04

救人民于涂炭,

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

(1924年)

写信人:关向应(1902-1946),满族,辽宁大连人。1924年春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

收信人:关成顺(关向应的叔父)

信中,关向应向叔父陈述了自己在上海的学习、工作情况及自己将远赴苏联留学的计划。他目睹了教育界的黑暗现实,更坚定了要反抗帝国主义、献身革命事业、救人民于涂炭、复兴中华的革命决心。

这封信,婉转地表达了他必须离家远行的苦衷,展现了他愿竭尽所能、为祖国为人民而奉献终身的崇高志向与民族大义。

叔父尊前:

谕书敬读矣。寄家中的信之可疑耶?固不待言,在侄写信时已料及,家中必为之疑异,怎奈以事所迫,不得不然啊!侄之入上海大学之事,乃系确实,至于经济问题,在未离连以前,已归定矣,焉能一再冒昧?当侄之抵沪,为五月中旬,六月一日校中即放假,况且侄之至沪,虽系读书,还有一半的工作,暑假之不能住宿舍耶,可明了矣。至于暑假所住之处,乃系一机关,尤其是秘密机关,故不姿意往还信件,所谓住址未定,乃不得已耳。

至侄之一切行迹,叔父可知一二,故不赘述。在此暑假中,除工作外,百方谋划,始得官费赴俄留学,此亦幸事耶。侄此次之去俄,意定六年返国,在俄纯读书四年,以涵养学识之不足,余二年,则作实际练习,入赤俄军队中,实际练习军事学识。至不能绕道归家一事,此亦憾事。奈事系团体,同行者四五人,故不能如一人之自由也,遂同乘船车北上,及至奉天、哈尔滨……等处,必继续与家中去信,抵俄后若通信便利,必时时报告状况,以释家中之念。

侄此次之出也,族中邻里之冷言嘲词,十六世纪以前的人,所不能免的。家中之忧愤,亦意中事。“儿行千里母担忧”之措词,形容父母之念儿女之情至矣尽矣,非侄之不能领悟斯意,以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

以上的话并非精神病者之言,久处于(……)[注]出外后之回想,真不堪言矣,周围的空气,俱是侵略色彩,黯淡而无光的,所见之一切事情,无异如坐井观天,最不堪言的事,叔父是知道的,就是教育界的黑暗,竟将我堂堂中华大好子弟,牺牲于无辜之下,言之痛心疾首!以上是根据侄所受之教育,来与内地人比较的观察,所发的慨语!叔父是久历教育界的,并深痛我乡教育之失败,也曾来内地视察过,当不至以侄言为过吧。

临了,还要敬告于叔父之前者,即是:侄现在已彻底的觉悟了,然侄之所谓之觉悟,并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谈恋爱,讲浪漫主义的……是有主义的,有革命精神的。肃此,并叩

金安

侄向应 禀

(改名向应)

成顺叔父尊前:

代看完交成羽叔父,肃此敬请

金安

家中还恳请

叔父婉转解释以释念

注:原稿此处若干字被涂抹,并在边上注明:“这一段不能明写,领会吧!”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

是家教的重要载体

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

老一辈革命家的这些家书

不仅情真意切

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

既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

对子女的教诲

更展现了他们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本期的“红色家书”系列暂告一段落

敬请关注后续推出的系列文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统稿|阿婧文 彭之玥 哈千汇 陈嘉骐

图片|来源于共产党员网

排版|刘宜萱

封面|张雯馨

审核|马丹妮 殷宇琪

主编|李红亮


作者:

中央民族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