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火遍全网,传统文化再次成功“破圈”。《唐宫夜宴》展现了怎样的大唐文化IP密码?
郭胜利:1300多年前的某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美女在赴宴表演途中发生了不少趣事。这便是《唐宫夜宴》创作灵感的来源,脱胎于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唐宫夜宴》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洛阳文化高度发达的盛况。这其中,离不开胡汉交融的助推作用。隋唐洛阳作为陪都,一些西域胡人来此定居。洛阳周边的新安、偃师等地也有大量胡人活动。他们不远千里来此从事贸易活动,将香料与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地区,再将这里的丝绸、茶叶输送到西方。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乐舞俑、胡人俑等出土文物,都体现了洛阳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汇聚交融的灿烂辉煌。▲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曾宪平 摄)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一时之间,洛阳百姓将研习胡乐视为风尚,糅合西域与中原音乐风格的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广为流传。隋唐时期,来自西域以及印度、波斯等地的服饰也盛行于河洛。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载:开元初,宫人马上始着胡帽,就妆露面,士庶都去效仿。胡服成为一种时尚,得到达官贵人乃至平民百姓的喜爱。白居易则对以胡装为主的“时世妆”有过如此描绘:“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我想,白乐天诗句里的形象,大抵就是如今《唐宫夜宴》小姐姐的“原型”吧。▲洛阳白马寺。(曾宪平 摄)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相传,汉明帝梦见金人自西方而来,于是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直赴洛阳。
从此,佛教传入中华大地。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源自“鸿胪寺”,后来“寺”便成了中国寺院的泛称。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对佛教敞开了怀抱,佛教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洛阳,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河洛至江汉均是“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随着笃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石窟和佛寺一度成为古都洛阳动人的风景。走进白马寺,寺院中轴对称,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主体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山门不远处有一座式样独特的齐云塔,是中原地区的金代古建筑之一。立于白马寺山门东侧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为元代遗存,元太祖忽必烈曾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并由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文于碑。众览全世界,白马寺还是唯一兼容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长期以来,白马寺秉持自信开放的传统,积极与各国佛教界开展交流合作,与各种文明展开对话,充分展现了兼收并蓄、互鉴交融的中华文化风范。也正是因为如此,“马寺钟声”响彻千年,依旧悦耳动听。记者: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洛阳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展现出了怎样的新时代新风貌?
郭胜利:这些年来,洛阳市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着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融入生活、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访者郭胜利为河南大学副教授、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康坤全
采访|刘雅
编辑|龙慧蕊 王怡凡
审稿|郭晖
制作|寇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