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中华|一起来涮火锅吧
2023-08-09 21: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涮火锅不仅吃的是美味,更是一种文化。(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从来没有一种食物像火锅一样五味俱全、老少皆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美食。

火锅古称“古董羹”,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古人用青铜鼎吃火锅,称之为“温炉”,汉代开始出现分格鼎,相当于现代的鸳鸯锅。后经唐、宋、元、清各朝代各民族群众在菜品、器具、烹饪手法等上不断创新改良,形成了今天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火锅。

西汉铜分格鼎,也被称为“五格火锅”,江苏淮安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图片来源:南京博物官方微信公众号)

1984年,在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康营子一座辽墓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幅辽代涮火锅的壁画。画中三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边吃边涮,将契丹人涮火锅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图片来源:网易订阅)

在清代,火锅又被称为“热锅”,其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等。图为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老城里,两位传统手艺人正在手工打制铜火锅、铜茶壶。(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影)

火锅品种繁多,百锅千味。鲜香的北京羊肉涮锅,麻辣的重庆毛肚火锅,鲜嫩不腻的广东海鲜火锅,风味别致的云南野生菌火锅,丰富了食客的味蕾。

各种各样的火锅。左上起重庆麻辣火锅、北京涮羊肉火锅、东北白肉火锅、广东海鲜锅。(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每年7月初,云南各地野生菌大量上市,进入最佳品菌期。来品尝云南特色野生菌火锅的食客络绎不绝。(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影)

干果、盖碗茶、面点、碗菜、手抓羊肉、火锅子、酸奶等构成的撒拉宴席充分反映了撒拉族亦农亦牧的特点。图为青海省循化县的撒拉宴席。(中新社发 循化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中国人吃火锅,吃的是一种饮食文化。圆锅寓意“团圆”,自始至终点燃的火象征“红火”,用料不分南北,不拒荤腥,表示“兼济天下”。

热热闹闹一起吃火锅成为很多家庭年夜饭的首选。(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节将至,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藏寨的一户藏族人家正在烹饪独具藏家特色的牦牛肉火锅。(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影)

牛瘪火锅是贵州省黔东南和广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美食。图为“千人牛瘪宴”在贵州省榕江县忠诚镇上演,近千人坐在长达200余米的长桌边一起享用牛瘪火锅,侗族少女齐唱敬酒歌。(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影)

2022年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冰雪火锅节开幕式上,直径2米、高3米,深0.6米的冰雪火锅激情开涮,吸引众多游客品尝,乐享“冬”滋味。(丁根厚 摄影)

现在,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火锅风靡海内外。图为外国友人品尝成都火锅,观看川剧变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热气腾腾的火锅,方圆有致,融合千滋百味,一涮一蘸的简单动作,充满人情味与烟火气,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

监制|杨新华

审核|王红文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辑|其力木格

审稿|李宜蔓 郭家翔

制作|寇佳羽


作者:

中央民族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