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前奏请重建/中国十大清真寺,这座皇家寺院何以成为“以儒诠经”金陵学派的摇篮?
2024-03-03 15: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三山街,坐落着该市现存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清真寺——净觉寺,它素有“东南沿海八大清真寺之一”“中国十大清真寺之一”的称号。伊斯兰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开启了中国化进程,净觉寺在历史传承、建筑风格、建筑装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净觉寺。(图片来源:南京海丝遗产)
历史传承: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据《江宁府志》记载,“净觉寺在府治三山门内,明洪武间敕赐,宣德中重修,郑和题请其子孙世守之。”由于缺乏确切历史文献记载,净觉寺的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关于净觉寺的建寺时期,形成了“始建于元”、“敕建于明洪武年”、“重修于明宣德年”、“敕赐于明嘉靖年”的说法。具体建寺缘由也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净觉寺由观音观改建而成。据《北京牛街冈儿上礼拜寺志》记载,“明太祖御极金陵,敕改海音观为净觉寺,崇奉教规。”另一种说法是,净觉寺为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申请敕建,“常遇春……又请敕建清真寺于金陵城内(今南京市净觉寺)。落成,高皇帝频临幸焉。”至今,净觉寺内北讲堂东墙上仍镶有明太祖赏赐的“御制《至圣百字赞》”石碑一块。明宣德五年(1430年),著名航海家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奏请明宣宗重修净觉寺。明宣宗批示:“敕太监郑和……得尔所奏,南京城内三山街礼拜寺被焚,尔因祈保下番钱粮人船,欲要重新盖造,此尔尊敬之心,何可怠哉。尔为朝廷远使,既以友心,岂废尔愿。” 至今,净觉寺大殿外有《敕太监郑和重建礼拜寺记》的石碑(复制品)为证。
▲郑和塑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赶在郑和下西洋前完成重修工作,明宣宗甚至允许郑和调用隶属国库的匠人、钱粮、材料等建造寺院,“恐尔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项不敷,临期误尔工程,可于南京内官监或工部支取应用,乃可完备。”重建后的净觉寺,南临升州路,西至马巷,东抵三山街(今中华路),北达砂珠巷。得利于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中心的优势,南京是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明永乐、宣德年间,渤泥国王、满剌加国王、苏禄国王、天方国使臣分别抵达南京。建成后的净觉寺,自然承担起接待东南亚、西亚等国国王、使节和举办仪式活动的任务,留下历史上中国与海外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凭证。
▲净觉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建筑风格: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
净觉寺建成时占地面积多达40亩,经历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2平方米。寺院在整体风格上遵循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特点,以东西走向为轴心,南北对称分布,布局严谨,庭院重重。进入大门由东向西形成四重院落,院落之间有牌坊、拱型廊门、过道走廊等连接,很有曲径通幽式的中国园林布局特点。净觉寺正门即一座双叠三檐四翘角式砖雕牌楼,高8.7米,宽7米,壁厚0.54米,高大巍峨。牌楼正面为石龙雕、花卉、几何图案组成的浮雕,雕刻精细华美。牌坊正中为龙螭蟠绕围护的玉石,上面镌刻着“敕赐”二字,为明朝皇帝重建净觉寺时所立。
▲净觉寺牌楼。
▲“敕赐”玉石。
净觉寺内建有御示亭,亭内立有一块黑色石碑。石碑正面为明成祖敕建南京三山街礼拜寺的敕谕,背面为1995年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题的《净觉寺碑亭记》。按照记录内容,净觉寺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历代多有修葺,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御示亭。
御示亭北侧是一青砖砌成的三层传统楼阁,按照传统布局习惯,东邻围墙处建有小照壁、小花园、金鱼池等体现中国审美情趣的建筑装饰。
▲新月楼。

往西是一座正处于中轴线上的中式二层小楼,这是穆斯林登高观月的地方,被称作望月楼。望月楼西侧庭院种植槐树、丹桂、海棠、腊梅、兰花等植物,四季花开,满庭芬芳,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意涵。

再往西是两座南北对称分布、青瓦红门的传统房屋,坐北朝南的为“思斋轩”,坐南朝北的是“慕贤堂”,简称南北讲经堂。现为陈列室和图书阅览室,陈列了净觉寺简介、历史文化名人、中外交往等资料和文物。
▲南北讲经堂。

净觉寺的主体建筑为两座中国宫殿式建筑:“大殿”和“二殿”。两殿以走廊连接,平面上呈“工”字形结构,均为白墙青瓦,雕梁画栋,落地门窗。大殿为礼拜堂,三面有回廊、月台,四周围绕汉白玉石栏和十八根红木圆柱,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大殿屋脊处嵌有“无像宝殿”四个金字石刻,房檐处设有石雕吞脊兽。

▲大殿外观。
大殿檐下悬挂着多块以儒家思想阐释伊斯兰教义的匾额。如“惟精惟一”匾额,语出《尚书·大禹谟》,意指用功精深,用心专一。“正心诚意”匾额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些匾额体现了伊斯兰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汇通。

▲大殿悬挂匾额。

伊儒会通:以儒诠经运动的摇篮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后,就受到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浸润,“无论何教,在于以儒律之,近于儒者为正,远于儒者则为邪。”(《清真释疑补辑·唐晋徽初序》)净觉寺地处南京要地,吸引了张少山、张中、王岱舆、刘智、伍遵契、马君实等一大批学者在此译经讲道,著书立说。一方面,他们用汉语翻译介绍伊斯兰的教义教规、礼俗习惯、经典哲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他们自觉用儒家观点、思想和话语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并寻求与传统道德规范的融会贯通。 这一现象史称“以儒诠经”运动,形成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金陵学派”,促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净觉寺碑亭记》记述了以王岱舆、刘智等人为代表的金陵学派学者撰书立说的历史。例如“伊儒会通”的先驱王岱舆,在净觉寺编著《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三部著作,提出“既忠于真主,也忠于君主;既忠于自己,也忠于他人”的真忠观,以及“用身、心、性三品侍奉父母”的至孝观。调和了伊斯兰教与儒家伦理的忠孝观,体现出明显的中国化色彩。伊儒会通的集大成者刘智认为,伊斯兰教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道德本质是相同的,“恍然有会于天方之经,大同孔孟之旨也。”著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等十余部著作,极大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作者供图)

(作者简介:栗学钟,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讲师。)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才丽媛
制作 | 胡晓蝶

作者:

中央民族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