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韵士“自幼喜治史,于疆域山川形胜、古人爵里姓氏,靡不记览”,在翰林院时跟随满族学者德保、阿桂、富炎泰和浙江秀水籍学者钱载学习满文,在国史馆更是用心于西北边疆史地和少数民族研究。因为他熟习掌握满文,受到时任国史馆正总裁嵇璜的赏识,安排他主持《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无以往详实的文献可以征据,又需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对众多杂乱的人名还要仔细爬梳辨析。祁韵士首先确定立传体例,然后“悉发库贮红本,寻其端绪,每于灰尘坌积中忽有所得,如获异闻”。祁韵士和他的助手们潜心努力,历时8年,终于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完成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20卷,这是有清一代对西北边疆史地进行研究的发轫之作。在这期间,祁韵士利用所见到的内府典籍档案,搜集了不少资料,留下的底稿后经学者张穆等整理出版为《皇朝藩部要略》18卷及附表4卷,该书记述了清朝统一西北边疆的过程及实施有效主权管辖的情况,将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纳入“国史”书写,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观。
祁韵士出果子沟后,经过伊犁九城之一的绥定城,看到附近“地形开敞,官道两行柳色,掩映怡人。叱犊耕田,村村打麦,太平景象”。这也反映出清朝统一新疆以后,伊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祁韵士年轻时不喜好诗词写作,但在赴戍途中,他有感于祖国西北的“山川城堡之雄阔,风土物产之瑰奇,云烟寒暑之变幻”,于是诗情迸发,几乎“无日不作诗”,诗作的水平越来越高。一路诗歌相伴,支撑着他走完了漫长艰难的万里戍途,到伊犁后将这些诗作辑为《濛池行稿》。
祁韵士抵达伊犁后,惜才、爱才的伊犁将军松筠派其充当印房章京,并请他编纂地方志书。在松筠的支持下,祁韵士查阅了伊犁将军府所存的档案资料,考察了伊犁的风土人情,编写出了一系列有关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著作。
嘉庆十二年(1807年),祁韵士在原山东金乡知县汪廷楷原辑未成之稿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西陲总统事略》(又名《伊犁总统事略》)12卷,共13万余字,舆图19幅,主要内容为:清朝统一新疆经过,清军在新疆的驻兵设防和官制兵额情况;天山南北两路疆域、道里和山川分布;伊犁地区城池建置、坛庙祠宇的分布,以及伊犁驻军的军政要务,尤其详细记述了屯田和水利情况;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南疆各城事宜;新疆少数民族的源流与习俗。这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是研究清代乾嘉时期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一部重要志书。
同时,祁韵士完成了《西域释地》1卷、《西陲要略》4卷两本著作。在《西域释地》中,他对新疆的疆域、山脉、河流与地名沿革等进行了考证。他想通过“贵乎简要”的体裁,来贯彻“信今而证古”的原则,于是在《西陲总统事略》的基础上,精选其要,撰成了《西陲要略》一书。
在伊犁期间,祁韵士还写有《西陲竹枝词》100首,这些诗作以竹枝词的形式描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地理景观,记录了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歌颂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用典颇多,大部分诗都有自注,体现了诗人的文笔与学者的史笔的结合,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100首诗,“首列十六城,次鸟兽虫鱼,次草木果蔬,次服食器用,而终之以边防夷落,以志西陲风土之大略。”他写《伊犁》:“伊丽曾闻属定方,濛池碎叶路茫茫。投鞭直断西流水,始信当年我武扬。”伊丽是唐代对伊犁的译称。前两句是说唐朝名将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师征讨西突厥,在伊犁设立濛池都护府,管辖包括碎叶城在内的广大区域;后两句是写清朝乾隆年间出师伊犁,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的功绩。他写《水田》:“灌溉新开郑伯渠,沃云万顷望中舒。便宜淮上安边策,充国屯田十二疏。”他借用秦汉时期兴修水利的典故,赞扬伊犁将军松筠修建通惠渠,兴旗屯,为边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
嘉庆十三年(1808年),流放三年期满,祁韵士得以释放回籍。他先是受松筠之邀“襄理幕务”,后主讲于兰州兰山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将精力倾注于讲学授徒。
祁韵士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他继承了乾嘉学派注重考据的传统,又通过实地考察引领了经世致用的学风。祁韵士去世后,在其儿子祁寯藻和西北边疆史地学者张穆、徐松等人的努力下,他的著作陆续被整理校刻刊行,逐渐引起关注,带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兴盛,其著作依然是今天研究西北边疆史地很有价值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李耕耘,曾从事新疆伊犁地方史志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现就职于新疆伊犁州文联。编著有《新疆伊犁风物志》《新编伊犁风物志》。)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高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