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中央民族大学“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第一批“强基计划”的学子已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今天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2020级强基班的学习生活。
“刚上大学,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还不明确,进入强基班至少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
“我抱着要好好学习古文字这个冷门绝学的念头想要成为民大‘强基人’。”
“因为我对古文字的研究比较感兴趣,而且听说进强基班有机会保送到博士。”
专业兴趣、贯通培养、求学选择……不同的理由最终让10名同学在强基班相遇,开启了他们的“强基”之路。
白玛措
尕旦木草
葛那申双和日
更格加参
金恩实
卡毛才让
刘来兄
徐恬舒
羊吉才让
扎西卓玛
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次挑战
在金恩实看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强基班本科阶段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学年,课程学习结束后,会通过专业成绩考核、综合测评,以及在读期间的代表作和硕士研究计划等进行综合测试。未能通过测试者,只能转出强基班继续第四学年的学习后以本科毕业。刘来兄说:“课程难度提升、学习进度加快,其实给了我很大的学习压力,也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想起过去三年的学习经历,徐恬舒的经验是“要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领域并提升科研能力”。
创新项目答辩全员通过后
班主任格日杰布老师与强基班同学合影
学习专业,更是传承文明
“当我选择踏上‘民大强基人’这条路,我就抱着要好好学习古文字这个冷门绝学的念头,扎根古文字研究的土壤。”在了解到学校的强基计划后扎西卓玛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专业方向。而与扎西卓玛一样喜爱古文字研究的葛那申双和日也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强基班的补招考试。“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里,隐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等待着我们挖掘”。虽然课业压力很大,但当在博物馆、考古遗址等地参观学习与实地调研中,体会到古文字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时,“我会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一个专业,更是传承和延续一种文明。”
强基班同学前往国家图书馆参观古籍展览
刘来兄在承德进行田野调查
搜集多体合璧碑文相关资料
葛那申双和日在河南少林寺实地考察八思巴字碑文
我们一起在探索中前行
作为第一届强基计划的学生,大家互相交流、相互帮扶,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强基班的班主任格日杰布老师会经常关心同学们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适应情况,了解大家在新校区的生活状况。卡毛才让说,“因为人少,所以我们可以和老师在课堂上有更深入地探讨,得到更具体的指导。老师们也会关注我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状态,给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在这种团结好学、积极向上的氛围里,白玛措也在不断被激励与鼓舞中一点点进步。
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
强基班同学们召开班会
在大咖云集的课堂里
激发创造力
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强基计划会增加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的同学们与历史学、哲学强基班一起上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等课程。虽然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知识储备差异,考试难度也各有差别,但在尕旦木草看来“能有机会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思维碰撞,反而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专业”。
让羊吉才让印象最深的课程是“大咖云集”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课程邀请各学院的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分享,“在王海锋老师的课上碰撞逻辑思维破解哲学难题,在金艳老师的课堂上追踪一个家庭三代人语言演变的轨迹……这些充满乐趣的课堂,让我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研究技巧的同时,还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彭勇教授与文史哲强基班的同学们
强基班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作业分享
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金青龙教授介绍,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全国唯一进入“强基计划”的专业方向,承担着释古鉴今,承前启后的使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对人文学科拔尖人才的战略需要,通过“精英化”、“国际化”、“一站式”的长期专门培养,要把学生培育成为,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国际国内学界公认的一流专门人才,为国家“绝学不绝”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