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你真正读懂中国古代史
2022-06-19 10: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日报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古代中国百家谈》就是一部大跨度、多层面、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的立体书。资深书评人何万敏这篇文章,可以让读者细致、快速地了解这套书,看看它,到底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收获?

翻开历史褶皱,探寻古代史迹

文/何万敏

如今是公元2022年,历史爱好者仍会遥想远古中国。

很多人喜欢历史,我也有此癖好。博物馆、历史遗址,是每到一地最愿意去寻访的。记得某年夏末,我在一处标记为F901的房屋遗址前,为考古专家的讲解着迷。眼前的建筑遗址堪称豪华精致,要知道这是数千年前原始人的“大会堂”。这里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一座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多间复合式建筑,是有着三开门、带檐廊的大型建筑,专家把它形象地比喻为“相当于现在的乡政府”。因为据考证,这里应该是部落的会议中心,或是原始宗教祭祀的地方。还有从这里发掘出陶制量器的依据,推测这里也还可能是首领给居民分配粮食的地方。

价值连城的是,大地湾遗址创下了六个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站在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原始聚落群原址,似乎可以触摸到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也似乎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烁。

喜欢读历史书,问题常常萦绕脑海——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我不是历史学家,却很容易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中国历史漫长,细细琢磨起来也是颇费周章的。

追踪“中国”的历史演进

《古代中国百家谈》的各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有以简驭繁的努力,因为当初发表时面对的是报纸的普通读者,既要有专业功底又要兼顾可读性,可见这样的文章其实考手艺。好在,书中的作者基本上都做得足够好,许多篇什读起来给人有耳目一新之感。240篇文章又组构成一套三册厚重之书,将各自重点话题的描述娓娓道来。

譬如,有关最早的“中国”的来历,我们现在可以在陕西出土的一尊青铜器铭文——何尊铭文上清晰看见“宅兹中国”四字引人瞩目。何尊是周成王五年由贵族“何”制作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成王在成周建都,为武王行礼福之祭,对“何”进行了训诰。但这里的“中国”并不代表国家,也不是国家所领有的空间,仅表明位居中部方位的一个区域。那么最早的中国究竟何指呢?本书中有《“最早的中国”》这样写道: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个核心来探讨。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凸显。所谓“最早的中国”,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国,二是中,三是最早。三者之中,某一遗址或文化是否已经进人“国”的阶段,有具体可视的考古材料为依据。其年代是否为“最早”,这是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问题,都不难判断。唯有是否为“中”,纯属观念上的认识,未必一定见诸于考古实物,因此最难识别。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但“中国”观念显然并不始于何尊,这一点由西周初年周人对成周的称呼即可证明。除了“中国”,周人也称成周为“东国”和“东土”。成周既是“中国”和“中土”,又是“东国”和“东土”,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这一认识,与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恳切地将“中国”看作是一个复杂体系的共同体观点,呼应思考。

睁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秦始皇统一中国,二世以后刘汉代秦,先后两个大帝国的体制,奠定了“中国”与“天下”两个观念的内涵。然而上溯到很久以前,睁开眼睛看世界一直是人们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好奇心”。书中,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先生的《〈职贡图〉:古人眼中的世界》就通过一种纪实画讲到故事。

所谓“职贡图”,指的是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这个“职贡图”用大白话讲,就是“看外国人”。在世界还没有沟通得那样顺畅的情况下,“看外国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一般民众当然是好奇、紧张;知识分子是为了掌握知识、了解世界,所以,后来会发展出人种学、民族志这样的东西。最喜欢看外国人的还有统治者,古代中国非常古老的书里就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各国诸侯来朝拜,天子看有这么多匍匐在脚下、为我所笼罩的异邦,心里会很快活。

葛兆光继续讲述:在这里,《职贡图》承担了建构帝国、描述天下的功能。一方面它记录了自己周边来朝贡的不同民族和国家,另一方面它也记录了中国当时的自我和周边疆域是什么样子。后来,“职贡图”逐渐成为一个绘画史上重要的主题和传统。……到了清代,官方的“职贡图”把西洋人也画进去了,说明那时候,中国人的外部接触和世界知识已经越来越多。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想象,有时候是把他们想成“非我族类”,也就是说不像人类的样子,这个传统是从《山海经》开始的。可是到了清代,这个传统略有改变,因为清代对世界的认知比以前扩大,也比以前清晰了。清代官方所修的《四库全书》已经把《山海经》《神异经》从地理类移到小说类里了;《职贡图》里的英、法、荷、意这些人,画得也比较写实了。当然,主要的传统还没有变,清代仍然在想象自己是天下中央、四夷来朝,所以,“职贡图”最后也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乾隆年间的《万国来朝图》。

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立体书

借用历史微观写作的理念,我先在前面两段小标题提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接着还是得整体概括一下这个系列书。

《古代中国百家谈》是北京日报出版社与北京日报社理论部联手策划并推出的系列图书——围绕历史演进、治国理政、社会文化发展三个主题,收集、整理了《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读书”等品牌板块2010年至2021年发表过的文章精华,重新梳理,深度挖掘,精细打磨,查漏补缺,集结成册,以图书的形式、全新的面貌,实现深度传播,传承和普及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三册图书各有侧重:第一册《朝起朝落:一个古老大国的由来》,第二册《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第三册《自古繁华: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三册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史原貌。

“古代中国百家谈”系列图书以“古代中国”为总主题,全方位讲述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繁衍、壮大、生生不息;从历朝历代更替,到文明的演进、博大精深及深远影响;从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到生活、文化的丰富多彩,大跨度、多层面、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是一部讲述五千年中国古代史的立体书。

权威专家真正读懂中国古代史

称这套书名家荟萃、专家云集一点也不夸张。240余篇文章的作者汇集了全国文史领域近200位专家学者,并配有253幅插图(其中,40幅文前精美彩色插图,213幅内文插图),精选精编,精细打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团队包括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教授、文史学者……他们在学术领域深耕多年,颇有建树,均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专业功底深厚,作品影响力大,广受好评。他们治学严谨,文笔扎实,深刻而生动的笔触,让中国几千年厚重的古代史更加熠熠生辉,文章可读性极强。大家写小文,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各展学思、各抒己见,整套图书如同一个百家大讲堂,生动鲜活、异彩纷呈。书中既有丰富精彩的史学知识,也有宝贵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启发,还能带给读者别样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正是因为精益求精的态度,专家学者、编辑队伍的辛勤耕耘、合力协作,才有了一篇篇为人称道的史学佳作,才有了这套展现几千年中国古代史的优秀读物。

周朝如何打造中国第一个盛世?明朝因何被误读300年?古代为何陷入“腐败亡国”的历史怪圈?唐都长安如何管理社会治安?追逐时尚之风源于何时?18世纪欧洲为何兴起“中国热”?

……跟随学者脚步,翻开历史褶皱,探访被世人遗忘的历史角落,搜寻被岁月尘封的线索和答案……

图文并茂让历史真正走近大众

作为一部专家学者写给大众读者的精编版“中国古代史立体书”,与其他中国古代史著作不同,本套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色:

一、全景透视。集中于历史演进、治国理政、社会文化发展三大主题,既从总体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原貌,又突出了浩瀚史海中的重点,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但有主线牵引,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有厚度,有深度。

二、讲评精华。不同于按朝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系统讲史,而是反复推敲、精心选取中国古代史长河中的重点、热点、疑点、大知识点,做专题讲述,择重点,取精华,精讲、精读、精评,阅读吸引力强。

三、通俗普及。书中文章以文史普及为出发点,以专业性为基础,语言通俗易懂,插图形象生动,可读性强,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四、赏心悦目。40幅文前精美彩色插图,213幅内文插图,图文并茂,读赏兼顾。

此外,出版这套图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重温悠久历史,积淀民族精神,借鉴成败得失,更好砥砺前行。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历史文化精粹,让广大读者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三、传承中国历史文明,铭刻历史印记,薪火代代相传。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回溯过去,立足脚下,开创未来。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悠久的古代中国,给予了它最深厚的积淀。讲好中国故事,自然要讲好古代中国,在这条绵长的、纷繁的、变幻的、多彩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影响深远的、令人沉思的、众说纷纭的事和人,讲史者众,求知者众。对于热衷历史的读者,不妨再次从《古代中国百家谈》一书开始,踏上探寻漫长中国历史之路。

 

编辑:半糖馥芮白

北京日报出版社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所有内容全部由北京日报出版社整理制作

如转载、投稿、合作请关注我号后留言

本书相关阅读

《古代中国百家谈》:翻开历史褶皱,探寻古代史迹


作者:

北京日报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