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宝,诗词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在诗词领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苏轼就是一个高产且创作力极佳之人。
苏轼十分出名,但是他的人生却崎岖坎坷。年仅37岁的苏轼就自称是“老夫”,37岁的苏轼,经历了哪些波澜?今天就有请“宋词里藏着故事”系列的作者黄鸣老师为大家讲一讲。
黄鸣
本期嘉宾
湖北监利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易学、历史地理学等。已出版《〈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春秋列国地理图志》《中华古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等。
在遭受贬谪之前,苏轼也有一段颇为自在的生活。在担任密州太守时,他写过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记叙一次打猎的盛况: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对这首词非常满意,甚至在给友人写信时,还颇为得意地炫耀:“我近来常填小词,虽然和柳七的风格不太一样,但也自成一家。之前出城打了一次猎,不仅满载而归,还写了这首词,让一群精壮小伙子伴着鼓角声唱出来,可壮观啦!”
不怪苏轼爱炫耀,这首融合了他亲身经历的词,确实写得音声慷慨、气象恢弘。而在他这首词之前,似乎还没有人把如此阳刚的气质融入词中,苏轼的初次尝试,便非同凡响。
苏轼写这首词时37岁,词中自称“老夫”,原因可能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关。当时朝廷中新党与旧党的斗争正激烈,东坡自请外任,离开了政治纷争,小日子倒是过得挺美的,而心态上也很悠闲,符合“老夫”的心境,所以,他年纪轻轻就自称老夫,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苏轼是个开朗豁达的人,在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凄惶了没多少日子,就又变得逍遥自在起来,自己烹饪、自己酿酒,四处找朋友游玩,把苦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词前面,苏轼还写了条小序记述这首词的创作由来,大致意思是说,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又不巧没了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还怡然自得,“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坦荡自然,既表现出苏轼旷达的胸襟,也寄寓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历来为人所称道。然而,有人把这首词和苏轼同一时期的一首《浣溪沙》放在一起一比较,却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这首《浣溪沙》也作于元丰五年三月,在词的小序里面,苏轼写道:“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原来,苏轼上次去沙湖是买地的,地买没买到不知道,人却因此生病了。
有人脑子一转,你苏轼之前不是下雨不打伞,一路“吟啸且徐行”嘛,结果怎么样,是不是淋出感冒来了?
单看这两首词的小序,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有人觉得这样的推论过于武断,便仔细翻了翻苏轼的其他作品,果然找到了其中的漏洞。
原来,根据苏轼写给陈季常的信中记载,苏轼此行沙湖,遇到了一位姓庞的医生,于是请他为自己看病。看的是什么病呢?是手臂肿痛。苏轼在庞医生家住了好几天,医生给他扎了扎针,苏轼的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这件事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单庞二医》里也提了一嘴,在这两处苏轼自己的记载里,可没说自己得感冒的事儿。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想明白,苏轼虽然豪放任性,但也是很懂养生之道的,绝不可能淋雨把自己淋出病来。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是好事,但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能犯这种“想当然”的错误。
-----
对话词人有趣灵魂
走进大宋隐瞒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