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兴县非遗展馆布老虎展厅,上百个大小不一、颜色造型各异的布老虎,将虎虎生威的精气神融入孩童般稚气可爱,令人心生欢喜。
“我设计制作的布老虎有30多个大类,既有两三米的巨型虎,也有三四厘米的掌心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老虎传承人刘清华告诉记者,一针一线的精巧慢工,缝出了“千虎千样”家乡味,让博兴布老虎声名远播。
布老虎,一种古时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既可以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孩子,又是镇宅祈福的吉祥物。博兴及周边地区的布老虎制作技艺伴随育儿民俗的传承发展而发展,展现了百姓“尚美”的心理诉求,寄托着长辈对儿孙的祝福和希望。
刘清华出生在博兴县湖滨镇鲁刘村,一个手工艺品制作世家。父亲不但精通各种戏服、戏帽制作,还擅长书法、剪纸;母亲一手超棒的刺绣手艺,赋予一件件普通衣物画龙点睛的神采,点染着刘清华贫穷但趣味盎然的童年。
“小时候外婆给我做了一双惟妙惟肖的虎头鞋,让我爱不释手。”刘清华说,不到十岁的她也开始学做一些布艺品,送给小伙伴,每每被哄抢一空。
为了生计,头脑灵活的刘清华养过蚯蚓、种过香菇、摆过地摊,还经营过鞋厂、地毯厂等等,但始终不曾放下自己热爱的布艺制作。
转折始于1996年,机缘巧合之下,刘清华来到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先生工作室,得到大师的亲自指导。在此期间,她创作了一批佳品,得到韩美林高度认可并欣然题词“布老虎不咬人”。
在北京四年的历练,让“没上过一天学”的刘清华浸润于艺术殿堂,对传统布艺制作有了全新认识。此后,她决意回到家乡,建起东寅布艺公司,将心中所爱化为“事业”方向,也让传统布老虎焕发新生机。
刘清华设计制作的布老虎改变了老虎原型,在形态上夸张了头部,以头大、眼大、嘴大、身小凸显老虎形态,威严中又憨态可掬。色彩外表则多用黑、红、青、黄色棉布作底色,腹用白布,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调。红黄蓝白黑五色具备,另有桃红、麦绿、茄紫、金线、银片、彩绸等材料作镶拼点缀,满身呈现出祥瑞吉庆之象。
2006年,刘清华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参赛的布老虎喜获金奖,令其声名大噪。此后,刘清华给布老虎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东寅虎”。
记者在布老虎展厅看到,团圆虎、丰收虎、情人虎、镇宅虎、招财虎等多姿多彩的布老虎,或夸张,或呆萌,细细看去,从色彩到样式都各有乾坤。
“黄河虎”虎身呈黄色,四爪为水的波纹,鼻子的样式是黄河鲤鱼,眼睛的造型代表五谷丰登,虎背上的荷花寓意祥和,生动传递着滨州因黄河而兴的地域特色;“虎虎生威”布老虎,3米多长2米多高的红色“大虎”,身负34个形态、色泽各异的小虎,和谐共生、生机盎然……
“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包括打样、剪裁、缝合、填充、缠、勒、绣、剪贴等十几道工序,而不同的细节处理赋予布老虎无限延展的丰富艺术魅力。”刘清华介绍,除了设计、剪裁,颜色搭配也很关键,一个布老虎需要用到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颜色,大到虎身小到眼睛、耳朵、鼻子等,使用何种颜色,颜色间如何衔接让人看起来“舒服”都需要考虑到。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时尚元素融合,刘清华携博兴东寅布老虎,走进奥运会、文博会、全运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并被国外友人争相收藏,产品畅销国内外。
令67岁的刘清华欣慰的是,其女儿已完全掌握制作布老虎的所有工序,并负责产品的对外销售。而刘清华在带动周边妇女学习布老虎手工技艺,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通过参加非遗传习坊活动,走进大中小学亲自教授学生学习制作布老虎等方式,推动这门手艺不断传承发展。
时光的河流绵延不绝,传承的薪火熠熠生辉。承载着“和谐、向善、健美、祛邪”心理诉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布老虎,经一代代“匠人”薪火相传,正让地方民俗文化散发时代的馨香与独特生命力。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