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作现状推动音乐发展
2021-12-17 15: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联合多个部门承办的“碰撞与交汇——第二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落幕。会议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反响。

本届“碰撞与交汇”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共有85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作曲家)参与了会议研讨,在线旁听会议者逾三千二百多人次。

本届“碰撞与交汇”的议题主要聚焦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在14个发言单元中,除了“中国当代作曲家与作品研究”外,还设置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当代音乐”“音乐创作的历史和当代实践”“音乐创作的文化交融”等板块。

组委会副主席、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作曲家贾国平表示,“碰撞与交汇”在创立之初就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会议必须要有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尤其是要回应学界和社会广泛关心的焦点、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闲谈”和“空谈”;其次,发言内容必须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再次,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以提升会议学术水平外,也要为年轻学者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活力,鼓励新思想、新观点。

本届会议发言议题内容丰富多样,从个案到历史,从音乐创作、音乐分析实践到理论的话题,均有涉及。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俞峰在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会议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俞峰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要繁荣兴盛,要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要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就绝不能没有音乐创作的繁荣,不能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作品,而要推进音乐创作的繁荣,促进作曲家们创作出具有深远时代精神、深刻文化内涵、深厚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理论研究。”

本届会议一大亮点是以“罗忠镕音乐创作与作曲理论学术研究专题”纪念今年9月不幸逝世的作曲家罗忠镕。钱仁平、金平、吴春福、饶韵华、刘涓涓、刘明等人从不同角度谈到了罗忠镕的创作和研究及其贡献。另外一个亮点是“‘十三五’重大课题之《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传播未来发展研究》成果汇报专题”。课题组成员代表郝维亚、陈鸿铎、梁晴、张萌在会上,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室内乐、管弦乐、音乐传播等领域的研究作了汇报。

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刘康华、唐建平、姚亚平、王瑞等人的发言从创作、研究的角度对当前中国音乐现状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思考。而几位西方学者对中国音乐家、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则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视角。弗朗西斯卡·塞拉托尔(Francesco Serratore)、杜渊(Jonathan Truffert)、 斯图尔特·卡特(Stewart Carter)、约翰·罗毕逊(John O, Robison)、梅嘉乐(Barbaba Mittler)等人的研究呈现了西方学者眼中的当代中国音乐,在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上都与中国学者不同,呈现了鲜明的跨文化性。

在本次会议中,主持人也发挥了特别的作用,让发言单元变成小型的“研讨会”。应邀担任主持人的贾国平、唐建平、徐之彤、高文厚、金平、周湘林、徐昌俊、郭文景、张伯瑜、张巍、温德青等都展现了知名学者、作曲家的风采,为整个会议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届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当前最新的学术动向,除了中国学者以外,还吸引了来自欧洲、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使得会议在整体上,显示出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内、外不同视角的关注。比如,《磬》(CHIME)期刊的主编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认为:“中国的作曲家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他们完全有能力接受未来的挑战。他们已经对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他同时表示,中国现代音乐应该在国际上有自己的舞台,并得到广泛关注。中国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钢在开幕式致辞中给予了本届“碰撞与交汇”较高的评价。他认为,推动中国音乐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力,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繁荣,需要大家携手共进。“碰撞与交汇”提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将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