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塑造和传播中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向世人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实、文化和精神、发展与贡献,既是中国大学增强软实力、形成强大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期话题圆桌聚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
@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力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彻底解决长期“挨骂”的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国际传播力决定国际影响力和生存权,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和文化软实力。众所周知,中国高校在世界的排名不断攀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可媲美西方教育的“现象级存在”;然而,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不强、影响力不够,世界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傲慢和偏见,着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必须竭力培养善于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的人才队伍,努力挖掘和凝练中国高等教育的“好故事”,尽力创造讲好中国高等教育故事的契机,着力加强选题策划和传播平台、传播手段建设。
@ 高金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块亮丽名片,而且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载体,恰如棱镜般折射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亟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一是要围绕高等教育讲好人的故事,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生动呈现教师辛勤育人、学生不懈追求的精神,用教师之爱感染国际受众。二是要讲好高校制度建设的故事。中国高校以制度建设推进整体发展的故事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部分。三是要讲好高校创新发展的故事,用高校的发展映射中国社会的进步。讲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有利于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赋予更加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
@ 覃 川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迈进的中国大学,要自觉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积极发挥在教育文化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中独特的“搭桥”“握手”“交心”作用,助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多维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大学需要进一步健全“大宣传”工作格局,以融媒思维拓展传播渠道载体和“朋友圈”,着力把握议题设置和内容策划创作主动权,持续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善用新技术和智能手段,实现高效精准的传播效果。一是增强综合性的国际传播力,全面扩大学校知名度。二是充实关键性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与世界一流相适应的大学品牌。三是培育前瞻性的引导力,逐步赢取广泛认同度。
@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要从心知跨越到言明,重要是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一是国家战略。要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对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而具体要求,建立国家需求台账,明确定位、长远规划、统筹安排、规范管理、检查督促。二是领导决策。要尽快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大学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重要议事日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党委要充分认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要从直接关系中国形象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化认识、科学统筹、整体谋划。要建立长效机制,加速基础建设,创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新格局。要科学协调国内国外传播,努力做到内外兼顾、内外协调、内外结合、内外双赢。
@ 胡 昊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传播活动的设计与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需要科学的评估指标、标准化的测量方式,从多样化的维度对国际传播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可以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要考察维度。传播力指高校国际传播的基础建设水平;引导力指媒体效果的深度,体现在对受众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上;影响力指传播效果的广度,考量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国际观众地域分布的广阔度,以及对国际传播工作中信息编码与解码流程的完成能力;公信力指受众对高校媒体信息的信任程度,事关高校在国际传播中正面形象的塑造。国际传播能力的考察除了以“四力”作为评估维度,还要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性、周期化开展,以建设立体全面的传播评估体系。
本文刊登于2021年10期《北京教育》高教
版权归《北京教育》 所有,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