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举办2022年首场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 红英小学展示“阳光”教育魅力
2022-04-21 11: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举办红英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这是海淀2022年召开的首场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预计这一活动今年至少还将举办3场。这场实践研讨会以“阳光•赋能”为主题,全面展示了红英小学在陈淑兰校长的带领下,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成果。

红英小学书记、校长陈淑兰以《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为题,分享了学校的办学经验。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方,海淀区教委主任杜荣贞等领导和部分教育专家,各学区、中小学党政正职参加了研讨会。

红英小学书记、校长陈淑兰

王方在发言中指出,红英小学的“阳光”教育理念展现了陈淑兰校长的教育眼界和格局,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赋能,教师在为学生赋能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自己的赋能。“陈校长把学校比作一个生态化的能量场,把阳光教育理念比作产生能量的发动机。学生是这个能量场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环境、教师、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为学生供给能量。这些能量必将在孩子的生命中沉淀、孕育,将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底色。”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方

镜头一:头脑风暴下的STEAM课程现场

“我设计的石墨烯材质涂层的桥梁具有硬度高、轻便和防潮防腐蚀性等特点,特别适合湿地环境应用。”“你有没有考虑建造成本以及后期维护费用问题,车辆行走摩擦也会为涂层带来不小的损耗。”在“未来工程师”综合课程展示现场,学生们正围绕着近日开展的“湿地桥”项目,轮流上台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同时接受在座伙伴们的提问和建议。

据陈淑兰校长介绍,这是红英小学STEAM课程的一个项目。从2007年规划、设计、绘制校园文化墙的“综合课程”,到2009年发现、设计、制作的校园报纸塔的“小课题研究”;从2010年走进社区调研、绘制、发放环保布袋子的“整合课程”,到2015年开展创新鞋项目研究的“STEM课程”。十余年来,红英小学一直探索STEM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之路。现在,红英小学四至六年级的STEM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环保清洁剂、设计雨量器、制作肺活量计、制作超级跑鞋、设计桥梁、设计航天器六个主题课程内容,融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

“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跨学科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在不断破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整合、运用和迁移,赋予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协作能力,赋予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赋予学生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和底气。”陈淑兰校长说。

近年来,红英小学把校园比做一个“阳光岛”般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开设了“红英阳光岛课程”,为孩子们未来人生打好“底色”。“红英阳光岛课程”在开齐开全上级规定的课程之外,还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如滑雪、沙漠、海岛等生存力课程,与澳大利亚、瑞典学校开展的交流访学课程,网球、篮球、跆拳道体育特色课程,经典诗文诵读、未来领袖演讲、STEAM、小课题研究、毕业大戏等学科实践课程,箜篌、古琴、书法、茶艺、围棋等国学课程。

红英小学还推出了TED演讲项目,3000多名学生都在讲台上有属于自己的五分钟。在TED演讲大会上,学生们站在教师、家长的肩膀上看世界,站在学校的肩膀上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独特思考。2019年3月,学校首次推出“未来领袖者的演讲”口语表达课程体系:1-2年级开展“故事大王”演讲,学生从讲故事模仿开始,关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年级开展全员参与式的班级TED演讲,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培养责任与担当意识。

这些课程都在为学生的生长开辟航道给予了赋予了他们不断发展向上生长的能量,很多都成为毕业生回忆小学生活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镜头二:想方设法把“陪伴孩子”落到实处

“家长陪伴的到不到位,除了自己可以自我评价之外,还应该给孩子一个记录或打分的机会”在家校联席会议现场,红英教育集团家委会联合理事会正围绕着“为孩子而改变”的主题进行讨论,家长代表们纷纷就学校在此前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的《红英小学家庭积分奖励机制》草案发表看法,为这一新的家庭教育评价方式落地实施建言献策。这也是学校为推动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见效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据了解,《红英小学家庭积分奖励机制》分为政策解读、评价体系框架和“父母和子女完成的100件事”三个部分。其中,评价体系的框架包括建设原则、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从家庭教育、志工行为、参事议事三个维度,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容。“父母和子女完成的100件事”则为家长的亲子教育过程提供了很多行事参考。附件还为家长提供了一份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评表》。

近年来,红英小学积极打破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引领家庭、社区、学校中一切教育资源为孩子构建多维、多样的学习环境、学习体验。通过与家庭、社会的联络与合作,学校的教育内容能够得到很好的丰富、补充,学生的认知界限将被打破,思维和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学校通过“家长导师制”,建构家校学习共同体,让家长深入参与学校教育。一方面真正发挥家长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与优势,服务学校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让家长深入学校工作,置身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加深对学校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家长自我认知的转变与提升,也是一次家长的自我教育过程。

镜头三:学校教育为企业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我们公司每年都从世界各地招揽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公司招聘成本一直比较大,令我们非常头疼。直到看了红英小学入学冠礼、七日之礼、满月之礼、六十天礼、百日之礼的活动,我才感受到了怎么做才是对一个人成长真正的关注,怎样才能让一个单独的个体加入集体时自信爆棚……”在对话访谈环节,一位身为上市公司企业副总的家长,把自己对红英教育的体验和认知娓娓道来。红英教育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影响?对家庭教育有何启发?对家长成长有哪些促进作用?在这位家长眼里,红英小学教育在育人之外也能给人更多的启示,这也正是红英教育的魅力所在。

当天,红英小学“青襟社团”还现场举行了众筹及社团发布会,现场吸引了许多专家、校长驻足。作为一个由学生的电子诞生的学生社团,“青襟社团”希望通过循环学子的衣物来践行绿色环保、勤俭节约的理念。社团主要从事同学们的旧校服回收再利用、二手物品售卖公益基金,以及活动演出需要的二手服装租借服务。

社团的创建开始于一个孩子的思考。红英三年级姜之尧同学萌发了一个想法。“活动的演出服装重复利用率不高,校服还很新就小了,我能做些什么?”

基于这个想法她不仅和妈妈深入的探讨了问题,还上网做了数据调研,随即在学校进行了1400余份问卷调查,经过几轮解决方案的演练,历时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22年向学校正式提出了成立青襟社团的申请计。

“‘青襟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在红英的‘阳光’理念下,老师保护每一个如金子般宝贵的初心和梦想,绝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成就伟大的机会,他们愿做梦想照进现实的阳光,做赋能助推的燃料,催发呵护每一颗善良的种子茁壮成长。”陈淑兰校长说。

(文/本报记者 赵艳国 郝彬;图、视频/本报记者 付磊,部分图由学校提供;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