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着延安根、军工魂的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探索“如何将国防科研及重大装备研制中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于“铸重器”中“育栋梁”。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聚焦“师生”二元主体,依托“德、智、能”为联系纽带,重点关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长效发展机制。经过全员协同、十年求索,形成了以“二元主体协同发展、三全育人共享价值”为核心理念的工程双领人才教育理论与北理工实践。
师生成长共同体 固工程双领人才培养之基
“二元主体协同发展、三全育人共享价值”的育人理念,其根基就是“师生成长共同体”互促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是,以“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赓续薪火,“德(价值观)、智(知识观)、能(能力观)”三个主要维度为联系纽带,建立起了学生成才与教师成就在共同的使命报国人生价值中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二是,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形成了新教师“寻根计划”“机车青咖会”“32教研室”“名师工作室”等特色育师品牌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品质、研教能力的终身发展。三是,建起“师-师”“师-生”导师机制。院士亲自挂帅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全员全历程本科生学育导师制,伴学成长、定制培养。此外,基于学院科研大项目、大平台,激发“团队-成果-育人”双向传帮带效应,构建起了教师指导学生科创、科研反哺教学的荣誉体系。
大师做人梯、名师传帮带,师生协作、贡献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学院涵养出一方工程双领人才培养的沃土。自2011年起,学院教师连续6届8人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项,新增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5人,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4人,2名教师获评院士,47人/82人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铸工程双领人才培养之器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学院牢记这一嘱托,从重构教育教学有效模式出发,关注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实践依托,以保证工程能力与工程素养系统性输出。
在第一课堂中,夯实数理基础与力学课程、强化控制类课程设计、构建跨专业共性基础课程群,并对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100%研究型课程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制学习实验室”,选取“小、精、专”的研创项目、校企基地的前沿探索项目,强化项目制学习、双层导师制跟进等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界限,实现了系统性知识供给侧改革。此外,建设了“大国装甲”等一批特色课,将领导力培养孕育于科研奋斗史,探索出一套工程双领人才“托举成长”的教育模式改革经验。
多年来,在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形成了“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要素集,树立起“机械星”“青春飞扬的季节”等学生思政品牌活动,引领学生身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党建引领与第一课堂协同,关注学生领导力、跨学科能力及软技能培养。北理工赛车工作室成为国内车类赛事的排头兵,近年累计获得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类比赛冠军8项,在代表车辆未来技术的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比赛中勇夺国内唯一“四冠王”;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双创赛事中近年来荣获8金10银,实现金奖不断线,形成了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在创新创业平台上茁壮生长的“北理工现象”。
大思政格局引领“三全育人” 筑工程双领人才培养之魂
学院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阵地引领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思政引领特色做法。从国防装备研制、前沿研究方向中提炼思政元素,凝练“开拓前沿的新能源车精神”“生命铸就的轻坦动力精神”“精工求是的先进传动精神”“敢为人先的微纳制造精神”等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兼具,学生们亲切地描述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使命奋斗与国际视野牵引,领导力、跨学科能力、创新意识、工程实践、知识融合与创业精神兼具,将国防技术创新的责任与担当扛在肩上,学院师生正在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领导人才标杆。近年来共有110名毕业生主动前往艰苦地区和基层,79人奔赴西部国防一线就业,青年学子胸怀报国壮志,成为职业选择的“逆行者”。
学院瞄向未来的学术大师、行业领袖,培养全球化背景下既富现代科学精神、又具红色基因和人文关怀的工程领军领导人才,形成了依托科研“大项目”“大型号”的人才“托举成长”的北理工经验。
文/冯慧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