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综合征” “新学期新焦虑”,不仅普遍存在于学生身上,也困扰着很多老师。那么,在这个重回校园的新学期,有什么办法能帮老师完成线上线下的丝滑对接?有什么过来人经验,能帮老师不走冤枉路?
我们准备了这些妙计,来助老师们一臂之力——
PART1
线上线下 怎样丝滑过渡?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重心从“线上”转移至“线下”,老师们如何有效过渡,确保“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衔接,高效开展线下教育教学活动?
这些老师带来的锦囊妙计,你一定需要——
营造“稳稳的幸福”感
北京市文汇中学教师 于娜
让情绪缓下来,给学生稳稳地陪伴。挥别线上教学,在新阶段,带领学生一起坚持运动和读书,强健身体,博雅心灵,用健康的身心带来稳定积极的情绪,以阳光的形象、乐观的心态、稳定的情绪走进每一节课,营造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用自己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学生,陪伴学生走过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让教学研究慢下来,给思维更深的空间。在这个学期,把重心放在研究新课标和数学知识本身上,深入思考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活动。
让教学节奏慢下来,给学生恰当地引领。多年教学使老师对所授知识已经了然于心,所以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教学的脚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而这些经历了太长线上学习的学生,他们是带着不太扎实的知识和不太成型的习惯第一次跟随老师的步伐探索,所以,需要老师让自己的教学节奏慢下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多的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领他们在数学的天地里成长。
五个“一”,做好承上启下
北京印刷学院附属小学教导主任 于娟
开一场家长会。做好家校沟通、家校协同工作。达到教育共识,形成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做一次问卷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点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学。
上一节主题班队会。运用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树立榜样影响力的作用,培养学生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梳理一下线上教学工作。通过梳理线上教学工作的优势与不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网课期间的缺漏尽量给予弥补。
拟一份工作计划。结合学校计划、教研组计划,拟一份个人教学计划,理清思路,规划整理,有计划、有目标、有序地开展工作。
设置关键词:融洽、巩固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副校长 王锐
实现由线上恢复到线下的教学过渡,是新学期年轻教师应该重视的关键任务之一。以下步骤可以有助于教师实现顺滑过渡:
1.“乐起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这一过渡期的关键,让学生感受到与老师、同窗在一起的乐趣,从而逐渐接受线下学习生活;
2.“慢下来”。线下教学初期,教学内容以复习和巩固线上教学为主,进度不宜过快,以便于学生逐渐适应线下学习生活。
PART2
比逆袭更重要的,是制定逆袭计划
在新的学期里,如何在职业生涯、个人的成长、生活学习等方面再上一层楼,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新学期,“如何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成为广大教师的“开学第一课”。
对此,我们汇集了资深老师的经验之谈,快来“抄作业”——
聚焦八大课程领导力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部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 钱守旺
新学期开始了,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老师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努力让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经过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
高品质的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为杰出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课程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专业影响力,可以成为教师的“好本领”。它渗透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
我认为,老师制定专业成长目标,要囊括八大课程领导力:
课程理解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价值选择,是一种教育信仰。立德树人是课程建设的底色,五育并举是课程建设的抓手。
课程设计力——将外在的课程文件与虚化的课程理念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用得好”的适切的课程文本。
课程执行力——将文本形式表达的课程理念、要求转化为富有成效的育人实践活动。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
课程评价力——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强化素养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
课程整合力——课程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建设者。课程整合的程度可以是一个由低度整合到高度整合再到完全整合的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
课程迭代力——教学成果是“做”出来的,是长时间积累、积淀的结果。好的成果是慢慢“长”出来的,需要不停地迭代更新。
英才加工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高质量的课程的本质是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
成果表达力——教育写作,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认知的方法,是沉淀、转化与推广教学成果的路径,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能够将日常教学的生活化表达,转变为学术化的专业表达。
用目标引领行动、实践收获成长
北京市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白建娥
我是一名从教26年的化学教师,一直全职扎根于教学一线。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之后,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我非但未“躺平”,反而提了速。单从在专业期刊发文的数量来看,近5年发表的27篇几乎赶上了之前20年发的30篇。这些成果得益于我每年给自己制定的小目标。
发表3~5篇教研论文是我给自己定的年度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三步走:学习充电、实践研究、成果固化。
阅读和听课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我会阅读通识类书籍、阅读专业教材或期刊。坚持阅读使我能够及时了解教学研究的前沿。每学期,我都会依据教学进度上网收看大学知名教授的视频课。形势渐变,教育日“卷”。为了能在讲台上傲然立住,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能与高材生在一个专业层次上交流研讨,我不断给自己加油充电。
实践出真知。新形势下各种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大单元设计、深度学习、项目教学、POE(预测-观察-解释)模式等。这些理论如何落地、模式怎样实施?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每学年,老师都要带领教研团队开展研究课,用心规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精心打磨、分层施教。实践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障碍、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激烈的观点交锋、有效的思维碰撞,也都能成为后续论文写作的“素材担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而不发则囿。有了输入(学习和实践),输出(撰写论文)就有了底气。梳理研究成果是深刻反思、带着问题再学习和再创造的过程。只要上过的研究课,都要固化成文。有时一课一文,有时一课多文。每当写不下去的时候,就进一步审慎思考、持续阅读、立体反思,经过再次沉淀与升华,写作思路又变得清晰起来,这便是研究过程本身蕴含的价值和回报。
目标引领行动,实践获得真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足与困惑会催人奋进,促人成长。
@年轻教师:学期计划怎么做?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副校长 王锐 建议 :
1. 明确自身定位:在进行计划制定前,要先明确自身定位,可以先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对自身进行合理分析,在考虑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做出最佳的计划安排;
2. 合理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年轻教师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不贪多”。计划中要有主要任务、次要任务的区分,要清楚本学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并把其作为优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去对待;
3. 加强学习研究: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年轻教师除了完成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善于学习,熟悉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