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信自强,乘势而上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023-02-21 17:3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一流大学建设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坚持又红又专、“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关乎方向,育才关乎质量。一流大学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清华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传统,建立“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重视班集体建设,着力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2021年,学校制定并实施《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率先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组建多位院士专家参与的“一课多师”大团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开展集体备课,选聘10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并分头开设54次研讨小课,把本科思政课体系的第一课打造成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精品课。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清华大学美育实施方案》,提出“有美育,更清华”;制定《清华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提出“爱劳动,最清华”;制定《清华大学体育教育实施方案》,强调“无体育,不清华”。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域的人才输送,举办“国防科技周”和“西部人才周”系列活动,号召毕业生“实现伟大复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新闻联播》报道清华大学2300余名2022级本科新生上“形势与政策”课

清华大学2022年“西藏、青海、新疆联合引才招聘会”现场

2022年清华大学男女篮双获第24届CUBA全国总冠军

迈上新征程,清华大学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要求和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建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大先生”。制定思政实践课改革方案,全面打造思政“金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建好“大思政课”。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理念,强化体育的全面育人作用。建设高质量美育体系,强化美育课程建设。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建设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一流大学要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清华大学提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始终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制定实施《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深化科教融合,强化全球胜任力培养。开设“写作与沟通”课,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鼓励教师结合优秀科研成果建设有挑战度的课程,推动进阶式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积极探索“赛课结合”教学新模式,完善本科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教师依托科研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完善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交叉学科学位审议机构和项目培养指导委员会等对跨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设立全球胜任力海外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对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支持,推送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提供全方位支持。

清华大学开设“写作与沟通”课

迈上新征程,清华大学将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实施大学生“追光计划”,以高水平科学问题为牵引,以重大科研平台为条件保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指导,支持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的研究探索。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统筹推进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拉美中心等海外基地建设,持续推动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充分发挥作用,深化重点国别和地区交流合作,加强学生全球交流,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合作培养人才。

AUA亚洲大学联盟成立仪式

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成立

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优势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把教师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把好老师看得最重,无论是梅贻琦校长提出的“大楼大师说”,还是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一百单八将”,都体现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2022年教师节庆祝大会现场

清华大学鼓励教师投身教书育人,努力营造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的环境。设立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和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完善教育教学奖励体系,让热爱教书育人的老师站在舞台中央,享有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尊重。启用清芬园教师餐厅,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推进“新教师导引计划”,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激发教学热情。建立“开放交流时间”制度,缩短师生距离,营造有温度的教育。鼓励长聘教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强基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深化“从游”理念,强调导师要增强“导游”责任和“伴游”意识,学校还要为师生“从游”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温度。明确教学也是学术,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完善学术评价制度,设立“教学档案袋”,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为教师倾心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钱易院士在“开放交流时间”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启动会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

迈上新征程,清华大学将持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建立完善校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教师对课程教学各环节的严格要求,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质与量的考察,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帮助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树立“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深化“大师之为大,即在以学术立身、以育人为乐、为理想而笃行、为信仰而奋斗”的认识,弘扬大师风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努力开拓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以创新为引领,必须以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必须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必须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清华大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清华大学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信自强,乘势而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清华大礼堂草坪前的“行胜于言”日晷

(来源:清华大学)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